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見疾病宣導單張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
  • 編 號: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O二)
  • 出版日期:2017/12/22
內容介紹:

悉心衡量 與疾病作戰
  
育安是個恬靜的孩子,甫出生二週時,因黃疸問題留院觀察,但返家後育安的黃疸徵狀加劇,還在坐月子的媽媽更發現孩子異常哭鬧,不像一般嬰兒容易入睡,糞便的顏色也很不同,皮膚容易搔癢紅腫,在媽媽的警覺性下,緊急將育安送醫作詳細的檢查。
  
經過多方會診檢查,3個月大的育安被醫院確診為「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姊姊亦患有同樣疾病,於5歲時離世。因目前治療方式僅能減緩症狀,無法根治,所以育安1歲時曾接受腸道手術以利膽汁排出,減緩了疾病的進展速度,目前也已登錄在等待肝臟移植名單中。
  
基因缺陷導致育安的膽汁排泄功能異常,無法順利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脂質,減少了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影響著育安的視力、骨骼、皮膚、凝血功能等發展,已屆青春期的育安,身型也較同齡同儕略顯嬌小。
  
媽媽回憶照顧育安生活點滴,辛苦之處娓娓道來:育安的飲食上遵從少量多餐,並配合特殊奶粉補足缺乏的營養素、選擇易消化的食材,依育安身體狀況調整餐點,非常繁瑣。育安雖與疾病共處了許多年頭,身體狀況仍變化萬千,便秘與腹瀉時常接踵而來,糞便顏色的深淺(如黑色、暗紅色、鮮紅色等),可能代表著胃、小腸等消化道出血的情形;皮膚擦抹、服用的藥物更是多元,讓育安及家人備受考驗。
  
育安自小就常聽醫師及媽媽的叮嚀,要避免碰撞、出血、感染或受傷。求學時,旁人曾誤解罕見疾病具傳染性,經媽媽向學校師長說明,且運用本會的校園宣導方案,以釐清大家對罕病的認識。已上國中的育安,在學校有助理員的協助,儘管行動受限,身體狀況的反覆考驗著她瘦小的身子,但她仍熱愛學習,喜歡繪畫與歌唱,希望未來可以擔任特教老師,服務其他也是身體有障礙的學子。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O二)
  
膽汁主要由肝臟製造,儲存於膽囊中,在進食時膽汁被釋放至腸道,協助乳化食物中的脂質,增進脂肪在腸內的消化吸收,也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之吸收(維生素A、D、E、K);除了協助消化的功能,膽汁在十二指腸內有中和胃酸的功能。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PFIC)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出現肝內膽汁滯留(淤積),而有黃疸、生長遲滯、門脈高壓症及肝脾腫大等問題,最終導致末期肝病。
  
此症會使肝臟細胞被破壞,依致病原因可分成三型:

註:*AFP:α-fetoprotein (α-胎兒蛋白)
*GGT: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麩胺酸轉胺酵素)

近年也發現更多致病基因會導致PFIC.
  透過肝功能生化指數檢查、膽管影像檢查、肝臟組織切片及免疫染色、膽汁分析及基因檢測等檢驗,能進行疾病確診。
  依照臨床症狀進行治療,以藥物來減緩搔癢及改善肝指數,飲食改善營養狀態,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膳食內的脂肪以中鏈脂肪酸為主;倚賴手術進行膽道引流術,將膽汁引流出體外或分流入大腸內;或者藉肝臟移植,改善患者膽汁滯留及生長的問題及其他併發症。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單張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