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見疾病宣導單張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
  • 編 號: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O一)
  • 出版日期:2017/12/22
內容介紹:

無語的天使
  
甫出生3天的小鵬,因為呼吸微弱、體溫偏低、不哭不鬧,讓已是第二胎經驗、正在坐月子中的小鵬媽媽莫名感到不安,直覺小鵬身體一定有狀況,讓爸媽著急不已,連當時就診的醫院也無從檢測出小鵬身體健康的異樣,直至小鵬出現持續打嗝、抽筋、癲癇、嗜睡,讓小鵬爸媽決定幫他辦理轉院,希望透過更精密的儀器能盡快檢查出病因。
  
所幸醫師在協助小鵬轉院前,預先進行插管處理,否則路途顛簸的長途運送過程,小鵬可能早已沒了呼吸。轉至大型醫院後立即進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過各項評估及檢查均未發現小鵬的病因。住院期間經歷昏迷、全身癲癇、腦積水,幸倚賴呼吸器與血氧機24小時運作,才維繫住微弱的生命,最後終於在腦脊髓液檢測中,發現新的突破點,最後才能確診為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簡稱NKH)。
  
3歲前的小鵬,吞嚥與吸吮功能還不甚健全,飲食也需以鼻胃管進食,並控制蛋白質的攝取,媽媽為了讓小鵬可以自行呼吸,不再依賴儀器,在與醫師討論後,每天安排幾個小時讓他練習自主呼吸,也在一旁監測、記錄他的發展狀況。肌肉張力低下的小鵬,醫師也建議可使用髖關節支架與托足板等輔具協助擺位,希望有助於肢體發展。
  
抗癲癇與鎮咳劑藥物伴隨著小鵬,控制他的甘胺酸血指數,足夠的營養攝取、訓練吞嚥能力,已成為媽媽用心的目標;亦積極安排小鵬做物理治療、早期療育,利用復健、拉筋伸展,加強小鵬的肌肉與口腔功能發展。
  
媽媽回憶道:當時不知道小鵬究竟是生什麼病時,像是無頭蒼蠅般,只要聽說哪家醫院好,就算再遠也會帶著孩子去看診,後來因為周遭朋友們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學習接受小鵬生病的事實,更在接觸信仰後,重新看待家庭關係,小鵬姐姐也很正面的看待小鵬的疾病,樂於與老師同學們分享她有一個可愛的弟弟。
  
4歲的小鵬雖然仍無法開口喊爸爸媽媽,與其他同齡的孩子不同,但父母心中都知道:小鵬是能感覺到爸媽和姐姐都很愛他的,小鵬是大家的寶貝,一家人堅信「相信有愛,就有奇蹟」。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O一)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疾病。由於甘胺酸分解系統(glycine cleavage system, GCS)中的酵素缺乏,造成甘胺酸無法代謝,使得血漿及腦脊髓液中甘胺酸上升,導致嚴重的腦病變,隨後產生一連串合倂症的疾病。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父母雙方各攜有一缺陷基因,每胎皆有1/4機率罹病,男女均有可能。發生率極低,全球盛行率約為1/76,000,會因不同種族而異。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更為少見,約1百萬個新生兒會出現7.2個。臨床表徵可分為新生兒型及晚發病型:
一、新生兒型較常見,在出生後幾天內神經症狀就會出現且迅速惡化,有肌肉低張力、莫洛反射( Moro response, 驚嚇反應 )強度減弱、癲癇、窒息、嗜睡或昏迷等症狀。年紀稍大時則可能會有嚴重心智及運動發展遲緩的現象。此外,也可能有各類型的抽筋發作,從肌陣攣性癲癇至大發作性癲癇等都可能發生,還有打嗝的情形也很常見。新生兒期的肌肉張力低下,之後會逐漸變成肌肉僵直。
二、晚發病型的個案通常在新生兒時期沒有異常症狀,之後則慢慢發展出各種不同程度之神經性症狀,例如智能與認知障礙、手舞足蹈及癲癇發作等,其發病年齡範圍可從嬰兒到青春期。
  診斷上必須同時檢測腦脊髓液及血漿甘胺酸值;如果兩者甘胺酸值均上升,且前後兩者之比值大於0.08,即可確定診斷,同時腦部核磁共振也可協助判斷。至於產前診斷,如果家中曾有患兒並且已找到基因突變點,則可利用基因檢驗進行產前診斷。若家中患兒未找到基因突變點,目前有使用絨毛膜細胞作酵素檢定,但是仍有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問題須待克服。
  治療部分,目前無有效積極治療方式,一般採降低患者甘胺酸濃度的方式,以降低損傷;包括限制蛋白質飲食;用苯甲酸鹽(Benzoate)結合甘胺酸經腎臟由尿液排出;使用ursodeoxycholic acid來結合肝臟中多餘的甘胺酸,變成膽汁排出。若合併其他症狀,也可配合使用抗癲癇藥或生酮飲食來控制癲癇、胃造口手術處理進食困難、治療胃食道逆流跟物理治療等來改善症狀;最近也有報告指出早期使用NMDA受體(NMDA receptor)的拮抗劑或阻斷劑可能有助於改善病患的腦部損傷。
  預後:預後不佳,會併發相關的後遺症,包括僵直性四肢癱瘓,嚴重的發展遲緩或是智能不足。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單張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