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見疾病宣導單張
 
 
涎酸酵素缺乏症 Sialidosis
  • 編 號: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五十)
  • 出版日期:2006/12/01
內容介紹:
解開「不自主顫抖和抽搐」的祕密
  阿盛是個身高170公分、體重卻只有40公斤上下的年輕人,多年來深受涎酸酵素缺乏症所苦。

  看著現在的他,很難想像在發病之前,他也曾體能優異,也曾經歷過青少年期逞兇鬥狠的年代。至於發病的歷程,應該從國小三年級算起吧!當時的他,只覺得手常常會不自覺地顫抖,但體能與一般同學無異。

  國中時期的阿盛,開始了血氣方剛的年代。國二時,有一次躲在教室偷抽菸,結果主任來了,他就一股腦兒衝下樓,當時卻突然有一種被「點穴」的感覺,發覺自己不能控制肌肉,因而滾下樓梯,但站起身來卻又沒事;自此之後,阿盛就對下樓梯產生了恐懼感。

  國二下學期,因為手抖得嚴重,自以為是酒喝多了,去看了神經外科,但查不出原因,只是開點藥吃吃。他卻開始覺得,平衡感的確愈來愈差,而且愈想控制卻愈加嚴重。

  成年後,在一次朋友聚會時,因為氣氛鬧得不愉快,他打算先行離去。當他懷著惡劣的情緒下樓時,怎知腳一滑,臀部撞到階梯,頭順勢撞到牆壁,就無法控制地一直撞,還不斷抽搐,看來像是癲癇發作。這次突發狀況,使他真正開始懷疑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

  至於確診過程,阿盛如同其他罕病患者一樣,也是走來艱辛。在兵役體位判定時,醫官看他手抖得頗嚴重而要求複檢,於是在一連串檢查後,一度被懷疑是「小腦萎縮症」,後來到大醫院卻被判定是「肌躍症」,而開始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只是服用期間早上會頭昏,全身還會發抖,但如果不吃,就會癲癇發作。

直到27歲那年,因為姐姐也有相同的症狀,醫師懷疑是基因出了問題,而建議將他們的檢體送至國外檢驗,才確診為罹患涎酸酵素缺乏症。但令人難過的是,當時姐姐已走路不穩,必須有人攙扶,而她卻不願等到檢驗結果出爐就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

  跑遍各大醫院檢查的艱辛過程,讓阿盛覺得既冤枉又委曲;甚至因為狀況特殊,有種被醫護人員當「怪物」看待的痛楚,但他仍期望國內藥商能儘快研發出治療藥物,甚至也自願作為人體實驗,讓自己的生命能對此症有所貢獻。

罕見遺傳疾病(五十) 涎酸酵素缺乏症
  涎酸酵素缺乏症起因於細胞內溶小體酵素─α-涎酸酵素(α-sialidase;又稱α-N-乙醯基神經胺酶alpha-N-acetyl neuraminidase)的缺乏,使涎酸代謝途徑受阻,導致細胞內儲存過量無法分解的涎酸寡糖(Sialyloligosaccharides),而造成細胞內許多空泡。受影響的器官系統包含中樞神經系統、骨骼系統與網狀內皮系統。而此病的致病基因稱為NEU1(位於第6號染色體短臂22.1),屬於染色體隱性遺傳。此基因的突變型式非常多樣性,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40種突變型式被報告。

  此症可依發病年齡與症狀嚴重程度分為兩型,第一型屬晚發型(成人型),通常在10至30歲左右出現步態異常、視力問題、肌陣攣 (Myoclonus)及眼底鏡檢查發現眼底櫻桃紅斑點(Cherry-Red Spot),患者通常不因此病致命,但其視力會減退且因肌陣攣而影響行走能力。其他症狀包括:癲癇發作、反射過強與運動失調。

  涎酸酵素缺乏症第二型較為嚴重,與第一型不同的是在早期即出現嚴重且類似黏多醣症的臨床表現,包括:肝脾腫大、骨骼異常、臉部外觀粗糙與智能障礙。肌陣攣及眼底櫻桃紅斑點可在較大的小孩看到。第二型可再分為先天型與嬰兒型,先天型可明顯於出生時呈現出嚴重的異常,時常出現胎兒水腫及新生兒腹水,造成死產及早期死亡。嬰兒型則是在出生後出現症狀且發展迅速,通常於20多歲過世,但仍有報告指出有患者可存活至30歲。

  涎酸酵素缺乏症第二型於疾病早期骨垢出現斑點,其會有椎體前端裂損、肋骨變寬、髂骨發育不良、掌骨與指骨幹展開等症狀。但涎酸酵素缺乏症第一型不會有此症狀。有些患者其腦部影像檢查呈現腦部萎縮。診斷方面目前可透過白血球與皮膚切片培養的纖維母細胞作α-涎酸酵素活性檢測。產前檢查可從培養的羊水細胞或絨毛膜的細胞檢查酵素活性。

  治療以支持療法與症狀緩解為主。肌陣攣之藥物治療效果因人而異。藥物目前以Valproate、Piracetam、Clonazepam為主。適當的營養與癲癇控制,有助於維持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