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愛與負荷
「罕見疾病機率雖低,卻是每一個新生命誕生都需要面對承擔的風險」,這句話對於丁丁與迪西這對兄弟檔來說,是再真實也不過了。
他們雖然相差8歲,但卻罹患相同的疾病,同樣承擔了伴隨基因舞動而產生的痛苦。丁丁出生幾個月後,媽媽即發現他有些許異樣:身體非常柔軟,眼球常發生異常地轉動。於是媽媽將送往醫院就診,但醫院認為丁丁罹患的是腦白質病變,直到弟弟迪西的出生才改變這一切。迪西出生後沒多久,媽媽察覺迪西當時的症狀竟與丁丁相同,醫師特將兄弟的血液送往美國進行檢查,方才確定兄弟倆罹患的是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
兩兄弟確診後,隨之而來的照顧問題才是令人頭痛的開始。因為疾病的關係,兄弟倆在肢體上有明顯障礙,例如手會不自主抖動,致使無法拿起筷子或畫筆等物品。迪西因為剛發病不久、且體型也因年紀關係較為瘦小,因此平日的照顧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哥哥丁丁就不一樣了,其肢體障礙較為嚴重、且體型已接近一般發育中的青少年,且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的緣故,使媽媽的照顧工作更為吃重。「平常晚上幫他洗澡的時候都好辛苦呀,好希望有人可以一起幫忙」,這番話透露了家有罕病兒照顧者的心情。
雖然肢體障礙限制了行動,但卻沒有對他們的情緒及智力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平常不會給媽媽增添額外的麻煩,平日的休閒娛樂都以靜態活動為主。因此,媽媽渴望帶兩兄弟出門走走,一圓無法出遠門遊玩的心願。這樣的願望終於在基金會的病友旅遊達成了,「他們倆玩得好開心,而我也終於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媽媽臉上堆滿笑容的說道。
現在,媽媽依然無悔的照顧兩兄弟,偶爾會到大賣場走走散心。雖然兄弟倆的肢體障礙日趨嚴重,但這責任卻是幸福洋溢的;無論如何,丁丁與迪西永遠是媽媽心中的寶貝,就算只有一個人照顧,只要看著他們逐漸長大,也就心滿意足了。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八十四)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
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 P e l i z a e u s -Me r z b a c h e r Disease;簡稱為PMD)是一種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性疾病,由德國的Pelizaues和Merzbacher醫師於1885年和1910年研究中,發現同一家族成員多位患者皆有異常眼球運動、小腦共濟失調及智力發育遲緩的病史,因此而命名。此症為侵犯大腦白質及脊髓之中樞神經病變,且好發於幼童期,故又稱為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
目前已知病因是由於X染色體(Xq21.33-q22.1)上轉譯為類脂質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的PLP1基因發生突變,類脂質蛋白是保護神經傳導之髓鞘的重要成分,若發生缺陷會使得神經髓鞘化(myelination)的過程發生障礙,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影響而致病。此疾病在全世界盛行率為1/100,000-1,000,000,患者多為男性,但某些女性帶因者,因X染色體去活化作用(X inactivation),也會出現臨床症狀。
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分為典型(Classic PMD)、新生兒型(Connatal PMD)、過渡型(Transitional)以及X-linked Spastic Paraplegia(SPG2)型。其中症狀較為嚴重的是新生兒型,主要由錯譯(missense mutation)突變所致,初顯現的症狀為眼球震顫,亦會有肌肉張力低下、痙攣、認知發展及語言發展遲緩、呼吸喘鳴、呼吸困難、餵食困難及無法自行行走的症狀。典型PMD為較常見的一型,為PLP1基因過量重複(duplication)所致,通常在1歲到5歲內出現肌肉無力、眼球震顫、動作發展遲緩症狀。患童年齡漸大時,眼球震顫會有所改善,此型患者通常可成長至成人期,有些患者可存活至60多歲。
而過渡型則介於典型與新生兒型之間,但進程變異很大。臨床較為輕微,因PLP1基因不表現所致,於5歲內出現症狀,無眼球震顫但影響下肢及周邊神經病變,行動力較不受影響。SPG2型為最輕微的一型,多為錯譯突變所致,行走受下肢麻痺輕微影響,另有眼球震顫及膀胱麻痺等問題,可存活至70多歲。
診斷方式,除了臨床症狀表現外,核磁共振攝影(MRI)檢查以及神經學檢查都很重要。分子生物學及細胞遺傳學技術有助於疾病確診,可偵測PLP1基因變異,基因檢驗報告可作為家族內或產前診斷的參考。
目前採支持性療法,如服用抗痙攣藥物,並輔以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早期療癒可促進患童認知的發展,適當輔具的介入亦可協助解決行走的問題。若侵犯到呼吸系統,必要時在醫師的建議下可施行氣管切開術。另外,外科手術亦可矯正嚴重脊柱側彎以及關節攣縮的問題。
慢性兒童型腦硬化症單張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