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見疾病宣導單張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
  • 編 號: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三八)
  • 出版日期:2024/12/17
內容介紹:
正視疾病不害怕 自我控制保健康
    久病成良醫,貼切地形容小安,發病至今超過十餘年,在嚴重又罕見的病魔威脅下,小安和疾病和平共處,找到照顧自己的方法,樂觀活下去。
    32歲那年,小安生下可愛的大女兒,喜獲千金的同時,病魔卻也悄悄上門。就在女兒滿月前,小安突然左腳腫大,呈現紫白的顏色,大家都知道不對勁,連忙叫小安到醫院檢查。看過心臟內科後,醫師診斷是血栓且情況危急,除了立刻施打溶栓針(抗凝血劑)外,也協助她轉診至更專業的大醫院。這趟突如其來的求醫歷程,一晃眼小安便已確診為罕病「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這是一種因嚴重缺乏蛋白質C而致血栓的疾病,不僅如此,小安亦同時診斷出蛋白質S缺乏症。
    發病短短幾個月而已,小安爬樓梯兩三階就要喘不過氣。經過血管攝影,確認血栓嚴重,需盡快手術。開刀前,醫師甚至擔心她撐不下去,除了給予口服藥外,還加上一天兩次的溶栓針,就這樣撐到手術日。手術成功裝上3個支架,保住一命,回想這段經歷小安仍餘悸猶存。
    「奇怪?我飲食都很正常,又不菸不酒,血液怎麼會很濃?」、「回想我高中時拔牙曾流血超過一周。」種種的跡象和疑惑,都在確診後豁然開朗,因為這個疾病的關係,小安天生血液就比較濃、且血管又細,導致她容易出現血栓,傷口恢復也較一般人久。
    小安認知到,飲食控制為疾病照顧的最高原則,正確的飲食能保持血管彈性,任何會讓血管硬化的事情,都應極力避免。小安開始減少外食,盡量自己下廚,為家人把關每一餐,即使用貴一點但品質好的油,都比在外面吃飯感到安心。小安從不喝含糖飲料,食物少鹽、少醃漬,控制鈉含量的攝取;多吃黃色蔬果,適時補充電解質,偶爾吃些辣或辛香料,幫助促進血液循環。
    如此精心保養,小安健康了好長一段日子,繼第一次手術後11年才再次「進廠維修」。這回是微創手術,清除左小腿的血塊外,也在左腿靠鼠蹊部的地方再裝上一個支架。然而,這次手術並沒有想像中順利,術後發現原來清除血栓的地方又再次栓塞。這對小安來說無非是一大打擊,但她很快重拾心情,一貫做好飲食控制,並且保持身心愉快,相信再艱難的難關都會雨過天青。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三八)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罕見疾病,由於嚴重缺乏蛋白質C導致血栓,可能引發皮膚紫斑或壞死,通常出現在四肢,也可見於臀部、腹部、陰囊及頭皮。蛋白質C是肝臟生合成的抗凝血醣蛋白,循環於血液中為不具活性的酶原。當其在血管內皮細胞壁被凝血酶和凝血酶調節素複合物活化後,形成活性蛋白質C (activated protein C, APC),可抑制凝血因子V和VIII,並促進纖維蛋白溶解。
  輕微缺乏症分為兩型:第一型由PROC基因突變導致蛋白質C量不足但功能正常;第二型則因分子改變導致功能不佳。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因兩條PROC基因產生相同突變;複合異基因合子缺乏症則因兩條PROC基因不同突變,二者皆屬嚴重型。
  此病男女發生率相等,據美國統計,每200至500人中約有1人患輕微缺乏症,大多無症狀;而同基因合子或複合異基因合子的嚴重缺乏症極罕見,發生率約為1/750,000至1/500,000,且可見於各人種。
  同基因合子或複合異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患者因嚴重缺乏蛋白質C,通常在出生後數日內發病,表現為猛爆性新生兒紫斑症或急性靜脈栓塞。症狀可能包括胎兒腦部與眼睛受損、猛爆性紫斑症、進行性皮膚壞死、血管栓塞、瘀青、以及中樞神經和眼部血栓,導致神經發展問題和失明。診斷透過蛋白質C活性測試,必要時進一步檢測免疫性蛋白質C,並結合臨床症狀評估。
當懷疑此症,需檢測多種凝血指數,如aPTT、PT、纖維蛋白原及D-dimer,並測試抗凝血酶III、蛋白質S、高半胱胺酸等凝血因子,排除其他栓塞相關異常。此外,狼瘡抗凝血因子等抗體也須檢查。基因檢測可確診是否為同基因合子或複合異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影像檢查如超音波、靜脈攝影等可評估血栓情況。
  輕微患者通常使用抗凝血劑。嚴重患者需緊急補充新鮮冷凍血漿(fresh frozen plasma, FFP)或蛋白質C濃縮製劑以防新生兒紫斑症。長期預防需使用warfarin或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LMWH),但須注意急性蛋白質C濃度下降的風險。部分患者可考慮肝臟移植。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高維他命K食物,注意運動量,並定期回診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