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見疾病宣導單張
 
 
神經母細胞瘤
  • 編 號: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二七)
  • 出版日期:2022/12/16
內容介紹:

快樂成長 是父母最大的盼望
    1歲3個月時,姵姍出現吃不下飯、脹氣等現象,媽媽帶著姵姍至不同醫院反覆檢查,最後在大醫院確診罹患罕見疾病──神經母細胞瘤。
   
由於腫瘤卡在大動脈附近,歷經長達6小時的手術,最後仍沒有切除乾淨,讓姵姍接續做了7次化療,每當聽見孩子的哭聲,媽媽的心也跟著揪了起來,「家裡的緊急同意書簡直比枕頭還厚,去急診室就像在走家裡廚房一樣。」媽媽悠悠地說,一切的辛苦歷歷在目。
   
「自從孩子生病後,我全心投入照顧孩子,先生則無心工作,多次心臟病發。」孩子的生病,打亂了他們的節奏,經濟壓力時常讓他們喘不過氣,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幸好後來輾轉獲得社福單位協助,才順利繳納龐大的醫藥費用。
   
化療、電療、移植,經歷大大小小的手術,多次在鬼門關前徘徊,而經過多次的化療、放療,也造成聽力受損。但小小年紀的姵姍,總是堅強面對這一切。「小一時她遭到很嚴重的排擠,同學們覺得她戴助聽器很奇怪、講話的口音很好笑,每天放學都是哭著回家。」媽媽難過地說。然而,學校老師教導大家「戴助聽器就跟戴眼鏡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透過老師的幫助,她與同學的相處改善許多,除此之外,老師也持續幫助姵姍發掘自身專長,增添自信心。現在的她,不僅被推派參加繪畫比賽,也曾在身障兒童路跑奪下金牌呢!
   
「我和爸爸都覺得,老天爺沒有奪走她的性命,就是不幸中的大幸。」相對以前1周至少進出3次醫院,姵姍的身體狀況逐漸穩定,僅需每半年回去做全身性檢查,媽媽也開始上班賺錢,希望給予她更好的生活。
   
「這10年來感觸很多,除了有家人全力支持、陪伴,也遇到社會上很多溫暖的協助,選擇當居服員主要是希望能夠幫助其他人。」媽媽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姵姍可以健康快樂地活著,同時也感謝上天給她這個最甜蜜的負擔。

認識罕見遺傳疾病系列(一二七)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常見癌症,也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男性多於女性,超過9成的病童診斷於5歲之前,很少於10歲後發病,為兒童特有的腫瘤,少見於成年人。神經母細胞瘤整體發生率低、治療不易且少數(約1〜2%)為遺傳性(相關已知基因如ALK、KIF1B、MYCN、PHOX2B等),因此列為本會服務疾病。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發展成交感神經的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progenitor cells),因此腫瘤可發生在交感神經系統分布的部位,包括頸上神經節、椎旁神經節和腹腔神經節,且大多數出現在腎上腺髓質。
   
腫瘤因發生的部位不同造成以下臨床徵狀:
   
1. 頸上神經節:頸部腫塊、霍納綜合徵(上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無汗症)。
   
2. 脊髓:造成步態不穩、癱瘓。
   
3. 胸腔:造成呼吸困難或呼吸道阻塞導致肺炎。
   
4. 轉移至骨骼和骨髓:造成疼痛和跛行,甚至骨折。
   
5. 淋巴結:淋巴結腫大。
   
6. 顱底骨頭:眼球突出,眼周瘀青,形成類似熊貓眼的黑眼圈。
   
疾病初期常見胃腸症狀,如:慢性腹瀉、嘔吐、厭食,大部分會有發燒、體重減輕和疲勞症狀。另外也可能因為腫瘤分泌交感神經物質而導致血壓上升。
   
臨床上根據以下檢查,來診斷疾病及分期:血液檢驗、24小時尿液兒苯酚氨(Catecholamine)、代謝產物香草杏仁酸(Vanillyl mandelie acid,VMA)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骨髓檢查、腹部超音波、X光檢查、電腦斷層檢查、核磁共振造影術、正子掃描等、腫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腫瘤致癌基因MYCN檢查、其他基因檢測如ALK、PHOX2B等。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依據病人發病年齡、腫瘤期數、腫瘤致癌基因MYCN變化及腫瘤病理組織型態等預後因子,將病患分群。腫瘤部位小,沒有侵犯主要器官和大血管者,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腫瘤稍大者,可先給予化療讓腫瘤縮小,再手術切除腫瘤。並依若屬遠端轉移高危險群,則先以高強度化療減少腫瘤大小,盡可能切除腫瘤後,再接續評估其他治療如:幹細胞移植、放射線治療、口服13―順式A酸及使用Anti-GD2單株抗體免疫藥物Dinutuximab治療。
   
對於低、中度危險群病童,治療的預後都不錯;對於高危險群的病童,完成治療療程後仍有高復發率。近年對於神經母細胞瘤的研究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的階段,除了Dinutuximab外,還有其他新的治療方式正在研究開發中。

神經母細胞瘤單張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