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陪伴之旅【第225集】
  • 編 號:225
  • 播出日期:2011/09/18
內容介紹:
    罕見疾病目前大多都無法治癒,所以陪伴這課題對於罕病病友與家屬而言更是格外地重要,本集我們特別邀請到擔任助理主持人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友陳玟聿的媽媽周淑菁,與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病友詹宗翰的媽媽邱萍如,及罕病基金會病患服務組洪郁翎組長來分享他們陪伴孩子與病友所遇到最深刻感動的經驗,讓我們了解擔任陪伴者所需具備的重要信念與態度。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陪伴者」這個的角色與課題,不論是陪伴你的家人、孩子還是朋友,在這兩位媽媽陪伴子女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並不孤單,因為罕見疾病基金會一直不缺席默默與這群病友與家屬並肩同行。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友陳玟聿的媽媽-周淑菁本集擔任助理主持人,淑菁姐訴說在網路認識萍如姐的經過,同是病友家屬的他們相知相惜相互扶持,萍如姐更常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許多孩子在求學階段面對的困難與問題,可見病友家屬間的分享與支持同樣很重要,淑菁姐認為在走出軟弱無助後,他還要再幫助更多的病友與家屬,因為罕病家庭常因不被了解而自我封閉,但在看到萍如姐的孩子能大學畢業獨立生活,更讓淑菁姐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天也能如此獨立去唸書。在面對各種社會上結構性的問題,例如對於社會對病友的眼光與價值觀、無障礙環境空間嚴重不足、以及少數罕病病友相關議題容易被大眾所忽略等,淑菁姐希望罕病病友可以多多走出來,讓社會看到病友的需求,也呼籲大眾別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就輕易的「說不」,其實無障礙環境對正常人眼中或許微不足道,但對病友而言卻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若是我們能把每位身障朋友想成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絕不會犧牲他們的權益。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病友詹宗翰的媽媽-邱萍如,曾經躲在角落看著孩子獨自上學的背影,步履蹣跚地一手拿書包,一手壓著膝蓋才有力量把腳往上抬,最後演變成坐著輪椅行動,在面對孩子的成長階段,做母親的永遠不放心,身為罕媽的萍如姐更是如此,也曾痛苦到想帶著全家人一起逃離這個世界,但後來想想與其躲在家裡哭泣消極面對,倒不如勇敢的站出來,曾經學校沒有任何一個班級願意收留坐輪椅的宗翰,最後在罕病基金會的介入與幫助,萍如姐學習研讀特教法,讓學校知道已違反特教法,生病的孩子也有上學的權利,最後校方才願意妥協讓孩子就讀設立於一樓教室的班級,學校甚至最後在樓梯安裝了爬梯機,某天因車禍意外而短期需要無障礙的同學因此在他們班上展開寄讀生活,成就一樁美事。其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無常,並不是只有病友才會需要這樣的援助,在萍如姐溫柔的外表我們更看到他一顆堅強的慈母心,曾看到家裡附近人行道的障礙,他便拍照寫信寄給報社,直到障礙拆除為止,看起來這些好像都是政府該做的事,但其實由全民一起來監督才會產生更強大的力量,有一天你我老了,也都會需要無障礙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將心比心守護這些弱勢者的權利,替自己也替他們把關。
 
    罕見疾病基金會病患服務組組長-洪郁翎,在職生涯中服務過無數罕病病友,其實每個病友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要體會病友的心情與需求就必須用同理心替他們著想,因為在他們人生不同的階段,病友與家屬就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基金會透過專業的社工來連結資源給予病友幫助,比方說在學病友若是發生在校園被排斥的問題,基金會則透過校園宣導方式來讓其他學童與老師了解罕病,除此更有心理諮商服務,主動電訪了解病友與家屬的心情以便紓解其壓力,看到許多家長同時面對照護辛苦與經濟困難,基金會除了給予補助更舉辦家長成長課程與喘息服務等活動,其實給人力量的人很重要,基金會透過各種專業幫助病友外,還定期舉辦暑期旅遊、合唱班、繪畫班、一日遊等各種活動,除了要讓病友不要專注於疾病的苦,也要讓他們了解自己並非唯一遭逢困頓的人,這個空間平台讓病友們彼此互相扶持,在無需言語的心靈交流下,他們成為互相陪伴的好朋友,罕病同仁也因為付出而得到更多。
 
  「生命如果不是現在,就是太遲!」看著罕病病友與陪伴者的體貼樂觀,讓我們了解每個人都不該只是用自己的高度來看世界,更要學著用別人的高度來看世界,如此你就能體會他人真正的需求,而這就是屬於陪伴的態度,本週我們特別邀請到兩位溫柔又堅定的罕媽淑菁姐與萍如姐,及基金會病服組組長郁翎一同來分享陪伴這個課題要如何讓個人、家庭與社會都能有更大的美善與和諧,本週精彩的角落欣世界「陪伴之旅」,其中參透人生的智慧撇步非常豐富您可千萬不能錯過喔!
來賓介紹
周淑菁    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病友的媽媽,孩子從一出生就肌肉無力,因此一直在嬰兒車或是輪椅上,從來沒有體會過走路的感覺。有一天,他問媽媽,走路的感覺是什麼?讓媽媽頓時語塞。後來媽媽透過郵件詢問幾個好朋友,沒想到短短的時間被大量轉寄,來自各方的走路感覺紛紛留言到媽媽為孩子架設的部落格中,讓人見識到愛的無遠弗屆。淑菁姐本身是美工設計高手,罕病基金會許多美麗的海報及文宣都是透過他的巧手設計出來的,而因為考量孩子的病症,常常需要陪伴、復健,淑菁姐放棄了重返職場的念頭,在家開立個人工作室。一個人扶養兩個孩子的她,雖然辛苦,但是每天孩子下課後,三個人漫步在台北街頭的優閒,卻是她最幸福的時光。
邱萍如    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病友詹宗翰的媽媽,從孩子小到大,萍如姐全家人幾乎是陪伴孩子逐學校而居,孩子在哪邊唸書,全家人就搬家到附近居住,在宗翰辛苦的求學過程中,萍如姐從沒有缺席,一直默默陪伴孩子,直到宗翰去新竹唸大學,學會獨立自主一個人在外地單打獨鬥,萍如姐這時才發現孩子真的長大了。熱心的萍如姐常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罕病孩童在求學階段面對的困難與問題給其他病友家屬,更上節目分享其一路陪伴的心路歷程與撇步。
洪郁翎    畢業於東吳社工系畢業,當初懷抱著服務大眾的志向填寫社工系,如願在畢業後投入非營利組織服務,現為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病患服務組組長,轉眼在罕病基金會服務七年多,期間率領組內社工們熱心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工作,協助病友在補助、就學、病友活動及就業等各項服務,對於病友的需求有深入了解,郁翎親切認真的態度,讓他成為許多病家有疑問時求助的對象。秉持一顆充滿熱忱的心,和病友一同對抗疾病所帶來的困頓與無助,和許多罕病朋友結為好友,陪伴大家走向積極的人生。

疾病介紹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是因為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造成肌肉麻痺、萎縮無力,但智力完全正常。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大都是致病基因【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 SMN gene 第5號染色體長臂5q11.2-q13.3)】的帶因者,子女若遺傳到父親和母親的變異基因便會發病。發生機率約1/10,000,台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當中約有25個罹患此症。 

依發病年齡和嚴重度可分為三型:

1.嚴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Werdnig-Hoffmann Disease, SMA type I﹚: 
每兩萬名嬰兒中約有一名,為最常見的一型。嬰兒在子宮內或出生後3個月內,便會出現四肢無力、哭聲無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由於患者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多在1歲內便可能死於肺炎,如未積極給予支持性呼吸治療,很少會活過3歲。 

2.中間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Intermediate form type, SMA type II﹚ : 
症狀常發生在出生後6個月~18個月。病患下肢呈現對稱性無力、無法站立行走、肌腱反射減退、舌頭或手部偶爾會顫抖。四分之一患者常在2歲前死於呼吸道感染,其他存活者,多因持續肌肉無力造成脊椎側彎,影響肺部功能而導致呼吸困難,需要支持性呼吸治療以維持生命。 

3.輕度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Kugelberg-Welander Disease, SMA type III ﹚: 
症狀發生的時間不一定,從出生後18個月到青少年、成人期都有可能。症狀是輕度對稱的肢體近端肌肉無力,上下樓、行走跑步不便,患者長期存活的情況還算不錯。 

肌肉切片是確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最重要的方法。自1995年起直接抽血檢驗SMN基因病變可以快速且準確地做出診斷,此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產前遺傳診斷,避免罹病家庭再生育有病的下一代。目前對此類病症尚無積極有效的療法,只能經由按摩、水療及物理治療等來改善四肢行動的靈活度,做腳部矯正及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用橫隔膜呼吸,使用可攜式的治療器材,幫助肺部呼吸並排除支氣管中的痰及照護呼吸系統,較為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仰賴呼吸器及其他積極的支持性呼吸治療才能存活。目前有研究性質的藥物治療正進行人體測試,療效未卜。未來則要靠分子生物學研究找出缺損基因及其致病原理,才能在治療上有進一步突破。

 

----------------------------------------------------------------------------------------------------------------------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簡稱DMD)是法國神經學專家裘馨於1858年所發現的一種遺傳疾病,也是許多肌肉萎縮症的其中一種,通常只發生在男性身上。它的起因是人體性染色體中的X染色體發生異常,漏失了一段DMD基因所致。DMD基因會製造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失養素(Dystrophin),一旦缺少這種蛋白質時,肌纖維膜會變得無力脆弱,經年累月伸展後終於撕裂,肌細胞就很容易死亡。

由於肌肉組織隨著年紀衰退,初期病徵大約在3~7歲時,出現走路蹣跚、常常跌倒,到了10~12歲時,通常需要坐輪椅,少部分病人會合併心肌病變;後期患者往往因受到控制呼吸與行動的肌肉萎縮之影響而導致合併症,甚而死亡。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通常是由於母親的X染色體其中一條有缺陷所造成的,因此母親完全沒有病徵,是隱性帶因,若生下男嬰,而且自母親遺傳到帶有缺陷的X染色體,就會罹患此症;若生下女嬰,則可能健康或成為隱性帶因者。

目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治療主要在物理復健方面,包括預防骨骼畸形、矯正關節畸形;定時追蹤心臟肌肉病變及心衰竭(女生也需要),以及加強補充鈣質。國外正進行將正常人類肌纖維母細胞植入病童的臨床實驗,目前雖尚未發展出有效的藥物治療,但是臨床的實驗正努力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