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爸爸的愛【第219集】
  • 編 號:219
  • 播出日期:2011/08/07
內容介紹:
      為了迎接本月的重要日子-父親節,「角落欣世界」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感謝老爸的好機會,本週我們力邀肌小管病變病友曾晴的爸爸-曾國榮來擔任助理主持人,更找來兩位不凡的罕病老爸-其他型肌肉萎縮症病友陳玠彤的爸爸陳冠文、與粒線體代謝異常病友陳建亦的爸爸陳國安,這幾位老爸他們不只是不落跑默默承擔做爸爸的責任,在生活中更是不斷溫柔付出,享受著照顧子女的幸福,爸爸們不求什麼回報只盼望孩子能在愛中成長,本週的角落欣世界邀請這幾位超級老爸分享他們的生活中的智慧與無盡的愛。
 
      罹患肌小管病變病友曾晴的爸爸-曾國榮,曾爸說雖然曾晴已經到天上去當小天使了,但回想起所有的回憶點滴,他認為在聖誕節出生的曾晴是上帝送給他們家最棒的一份禮物,雖然曾晴罹患了罕見疾病,但其實這是份化了妝的禮物,一定要仔細用心去看才會發現這個禮物有多麼棒,他笑說自己的成長是從做爸爸才開始的,以前都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幽默可愛的曾爸今日來到錄音室擔任助理主持人,要與玉欣用絕佳的默契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新感受。
 
      其他型肌肉萎縮症病友陳玠彤的爸爸-陳冠文,爸爸說其實玠彤還有個弟弟同樣罹患肌肉萎縮症,雖然兩個孩子從小行動不便,但現階段他們一家人都感到喜樂,珍惜著眼前每份幸福,曾經也有過徬徨無助,直到踏入教會尋求心靈的支持,因為上帝的力量讓全家人走出來,現在只要無助痛苦就會透過禱告得到無比力量,他們把一切交給上帝,更感謝祂帶來的這些考驗,玠彤爸爸說其實當父母決定用什麼心情生活,就會決定孩子用什麼心情去面對。一個月前玠彤因為無法自行坐立上課,學校同意讓她在教室臥床上課,爸爸在旁細心陪伴解說著黑板上的內容,這個溫暖的畫面感動著大家。玠彤爸爸用謙卑感恩的態度面對人生,因為孩子是上帝給的禮物,家庭則是型塑生命的基地,只要爸媽勇敢走過來,孩子就會感到有希望,本週玠彤爸爸要帶來自己「轉念」的大絕招分享給大家。
 
      粒線體代謝異常病友陳建亦的爸爸-陳國安,太太在11年前中風臥病在床,生活大小事皆由建亦爸爸打理,同時兼顧照顧建亦與其弟妹三個孩子及高齡的老父母,就在爸爸與建亦兩人一起撐起這個家時,15歲這年建亦發病了,這個家再度投下另一顆震撼彈,之後建亦身體功能日漸退化,但爸爸始終鼓勵他勇敢生活珍惜生命,目前建亦的疾病已演變至臥床階段,爸爸同時要照顧臥床的太太與建亦,只有在建亦弟妹下課回家幫忙照顧時,才有兩三個鐘頭的時間可以外出去打零工,對樂觀的建亦爸爸而言,他認為自己能付出是幸福的,能照顧家人是快樂的,他甚至有一套獨門的照護秘笈,因建亦和媽媽都已無法開口講話,建亦爸爸從小小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就能觀察出他們真正的需要,每天他都將兩人的灌食、體溫、排便、拍痰……等狀況非常用心地紀錄在紙上,爸爸笑說自己是全職照護士,他的紀錄比醫院的還要清楚喔!如此除了讓醫師能準確診斷與拿藥,透過這些詳盡紀錄,爸爸也能自行判斷每次不定期發作是否能在家處理或需要緊急送醫,看到建亦爸爸如此用心,我們內心都深深感到佩服,但他只是淡淡地說不管遇到了什麼困難都要勇敢去面對,他說自己身體力行照顧好家人,其他的孩子也會有正確的觀念,如此真誠又刻苦耐勞的建亦爸爸讓我們看到一份屬於父親的溫柔與堅毅。
 
      在父親節前夕,您已想好如何向爸爸表達感謝了嗎?本週我們邀請到三位不凡的罕病老爸,有開朗可愛的曾爸、知足感恩的玠彤爸爸、深情堅強的建亦爸爸,想知道他們如何在面對生命的困境中,仍展現堅強的韌性與開朗的人生觀,無私地奉獻自己照顧著孩子?讓我們聽著他們與眾不同的故事,看看這幾位老爸是如何遭逢苦難卻仍用苦難祝福他人,您可千萬不能錯過這集動人的角落欣世界~爸爸的愛!
來賓介紹
曾國榮    身為牧師的曾國榮先生,在五六年前的聖誕節擁有了女兒曾晴。一出生就沒有哭聲的她,用短暫的三年幫爸爸上了八堂生命的課。曾爸爸把跟愛女相處的點滴記錄在無名小站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myotubular)中,並稱她為強悍弱女子,短短三年,超過幾十萬人次上網瀏覽曾晴的生命故事,更在媒體的報導後,從海內外湧來無數的關心與打氣,爸爸並發起「愛的抱抱」運動,還把來自四面八方擁抱的照片拼貼成曾晴的圖片,並有感而發寫下擁抱天使一歌。而今,爸爸將對愛女思念、對人生的體悟化為文字集結出書,並將版稅全數捐贈給罕見疾病基金會。對於爸爸來說,曾晴留下來的生命經驗跟啟發,將是他一輩子最珍貴的資產。

陳冠文    其他型肌肉萎縮症病友陳玠彤的爸爸,其實玠彤還有一個弟弟也同樣罹患肌肉萎縮症,玠彤爸爸跟太太都是音樂老師,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生都有,夫妻兩人主要在「台中教育大學」、「新竹教育大學」的音樂班以及「台中市中小學」的音樂班兼課,爸爸負責的教學是「長號」這項樂器與指揮,媽媽則是長笛老師,夫妻倆人在兼課空檔輪流陪玠彤到學校上課,當玠彤的弟弟出生發病時,全家曾經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潮,卻因此開始接觸基督教,改變了心態勇敢面對,也在教會中尋求到心靈的支持,因為上帝的力量而讓全家人走出來,現在他們珍惜眼前的快樂與幸福。

陳國安    粒線體代謝異常病友陳建亦的爸爸,建亦的媽媽在11年前就中風臥病在床,飲食皆仰賴管灌牛奶,生活大小事也需要建亦爸爸打理,建亦爸爸同時又要照顧建亦與其弟妹共三個小孩及70多歲的老父老母,當年建亦才10歲,最小的妹妹才6歲,就在爸爸與建亦兩個人撐起一家時,在建亦15歲那年他發病了,為這個家庭投下另一顆震撼彈,建亦雖然身體功能逐漸退化,但在爸爸始終鼓勵完成學業,爸爸還帶著他到社區當志工,要他勇敢生活珍惜生命,前年完成高中學業還考上大學。目前建亦的疾病已到了臥床階段,時常進出醫院,,爸爸一開始不大敢答應廣播邀約,因為擔心無法照顧建亦,但因為建亦弟妹很懂事,會幫忙爸爸照顧建亦,爸爸才能從彰化員林上來台北參與廣播錄音分享他們的故事。

 
【完整紀錄】

肌小管病變(Myotubular Myopathy)   是先天性肌肉失養症的一種,患者因肌原纖維在組成肌小管時出現障礙,導致肌小管形成不良,而使得肌組織發展中斷並停留在胎兒期,因此患者會出現肌肉無力症狀,甚至影響呼吸功能;而大腦並非肌肉細胞,所以智力不受影響。

因臨床症狀及發病時期不同,分為三種類型:

1. X染色體隱性遺傳型(簡稱為XLMTM):致病基因為Xq28的MTM1,女性可能是無症狀的帶因者,而帶因者下一代的男性將有50%機率會罹患此病。患者約在新生兒或嬰兒時期發病;依嚴重程度不同而細分為輕微、中間型及嚴重型,嚴重型約1歲左右便會離開人世,但若使用呼吸治療,可改善並延長壽命。除呼吸衰竭、肌肉發展遲緩及吞嚥困難外,患者的智能正常。其他併發症狀包括水腦、球型紅血球症所引起的貧血、隱睪、脊椎側彎及牙齒錯位咬合,部分患者有肝臟功能的問題等,患者臉部外觀可發現狹長的臉頰伴隨肌肉無力、眼瞼下垂及上顎高拱的特徵;另外,患者一般發育正常,但體重較輕。大致來說,X染色體隱性遺傳型的肌小管病變並不屬於退化型肌肉病變,部分患童有機會緩慢地增強肌肉功能。

2.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型:約在孩童時發病。症狀較輕,為漸進式退化疾病,部分患者仍需仰賴呼吸照護。此患者的面部(眼瞼、下巴、舌及喉嚨等)肌肉無力。

3.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型:約在孩童晚期發病。而體顯性遺傳型具家族史,面部肌肉較不受影響,但可發現髖關節及肩膀逐漸無力、步態不穩,晚期可能需倚賴輪椅代步。

體染色體顯性及隱性遺傳型較為少見,致病基因尚未被發現,且發病較晚,呈現緩慢的肌肉退化。
診斷方面,可進行肌肉切片以診斷是否罹患此症,但若要進一步分型,需仰賴基因診斷,目前只能進行X染色體隱性遺傳型MTM1分析。若家中有成員確診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可對下一胎進行MTM1基因檢測,以作為產前診斷及遺傳諮詢的參考。

治療上,目前沒有積極的治療方式,但呼吸照護為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患者需長期仰賴呼吸器,氣管切開術可維持患者生命,但進行手術前,需審慎決定,術後配合胸腔科及復健科醫師進行呼吸、語言訓練,可使用溝通版,增加與外界接觸的能力。需注意患童脊椎側彎的問題,若嚴重時需考慮手術治療。務必與專科醫師配合,定期追蹤檢查。  

-----------------------------------------------------------------------------------------------------------------------------------------------------------------------

其他型肌肉萎縮(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 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基因變異位置在第2對染色體(2q13.3-13.1),因肌細胞膜上的重要構造蛋白dysferlin 的缺損(DYSF gene)導致遠端肌肉的無力。此基因的突變也會造成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LGMD ),此兩類疾病臨床表徵上的差異和基因變異的位置並無明顯的相關性。根據日本的統計,此疾病的發生率約為1/440,000。

臨床表現上,患者的發病年齡在15~20幾歲左右,平均發病年齡為19歲,初期症狀為腿部遠端肌肉群的無力,尤其是小腿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患者通常難以用腳尖站立,但可用腳後跟站立,漸漸的大腿及臀部的肌肉亦會受到影響,導致患者爬梯、走路及站立越來越困難,而前臂的肌肉亦會漸萎縮且握力減低,但手部的小肌肉仍有其功能,手指動作功能不受影響,最後肩膀的肌肉亦還會漸無力。根據統計,患者大約於發病16年後需使用拐杖,並於發病約23年後使用輪椅輔助其行動。除此之外,患者心臟、肺部、腸道、膀胱、性功能、脊椎及周邊神經功能幾乎不受影響,亦沒有關節攣縮、臉肌無力或是智力受損的情形。

此疾病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意指父母各帶有一個缺陷的基因,稱為帶因者(carrier),帶因者通常都不會發病,但在每一次懷孕中,他們的小孩有25%(也就是1/4)的機率,分別遺傳到來自父親與母親的兩個缺陷基因而罹病。

在診斷方面,血液的肌酸激(Serum Creatine Kinase  Con-centration)的指數在病發之前可能正常或是輕微升高,但在症狀出現之後數值會高於正常值的10倍以上;肌肉切片下可以看到輕微至中等程度的淋巴球細胞發炎聚集現象,所以有時會被誤診為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亦可經由基因診斷檢驗是否為DYSF基因缺損,若欲再生育下一胎亦可於懷孕14至18週時經由羊膜穿刺檢查確認胎兒是否罹患此疾病。

此疾病目前無有效的治療方式,也不需特殊的飲食控制,但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患者若有腳變形及脊椎側彎的情形可經由外科手術矯正,而輕度的運動有助於減緩肌肉的萎縮。

 

--------------------------------------------------------------------------------------------------------------------------------------------------------------------

粒線體缺陷 Mitochondrial Defect   粒線體是身體內細胞產生能量﹙ATP﹚的地方,可將其比喻為「細胞的發電機」,當它生病了就無法釋出足夠的能量。粒線體DNA的分布屬隨機的,因一個細胞就含有上千個粒線體,每個粒線體又有2~10個粒線體DNA,是那一個粒線體DNA發生問題說不一定。在台灣目前已知可能與粒線體缺陷相關的疾病已有五十多種,粒線體疾病已被納入罕見疾病之列;而國內約有300~400個家族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現象,缺陷率達1/10,000。此疾病大部份為遺傳性,但也有部份是因基因突變所造成。此病通常是由媽媽遺傳給下一代,因在卵子內存有數以萬計個粒線體,精卵結合時精子的粒線體則是被留在卵子外,受精卵的粒線體DNA全部來自母親。 

粒線體DNA的突變量通常要達到一定的閥值才會表現癥狀,大約是高於70%粒線體DNA發生突變才會造成粒線體疾病。 

腦部 頭痛、抽搐、意識障礙、皮質性視盲、半身癱瘓、智力不足、精神運動發育遲緩、腦幹功能異常等 肌肉 各種不同程度的肌肉病變 心臟 心肌肥大、心房室傳導異常 眼睛 眼瞼下垂、外眼球肌麻痺、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病變 腎臟 腎小管功能異常 肝臟 肝功能異常 腸胃 嘔吐、腹瀉、假性腸阻塞 胰臟 糖尿病 骨髓 功能異常 其他 耳聾、身材矮小、週邊神經病變、皮下脂肪瘤等等 

診斷方式主要靠臨床症狀,加上輔助檢查如測定血中乳酸值、眼底檢查、腦部核磁共振、肌肉功能等。最後確認需做粒線體酵素定量分析與基因檢查。 

此病目前仍無根治方法,但是醫學界對線粒體病的認識已日漸增多,且可針對個別情況觀察和改善狀況。 

粒線體缺陷帶因者未必會在出生後立即發病,有的人雖然帶因,但或許到發病前還有20~30年的健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