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痛與不痛【第204集】
  • 編 號:204
  • 播出日期:2011/04/24
內容介紹:
疼痛對一般人來說,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一種感覺;但是對於罕見疾病恰克馬利杜斯症及法布瑞氏症的病友來說,「疼痛」這項感覺卻深深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當輕輕的按壓就會讓產生嚴重劇痛時,該如何與疼痛共處?亦或當你不再感覺到任何疼痛,會是件好事或是壞事?本週特地邀請對疼痛無感的恰克馬利杜斯症病友張凱翔及對疼痛異常敏感的法布瑞氏症的病友賴瑩聰,一起來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林恭平醫師暢談疼痛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恰克馬利杜斯症的病友張凱翔因為末梢神經退化,導致對冷熱失去感覺。一般人或許以為感受不到痛苦是很棒的事,但其實對凱翔來說,卻經常因為對疼痛無感而受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燙傷,因為對溫度沒有感覺,即使被燙到了卻還不知道,往往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由於被疾病所苦,凱翔甚至曾經想要結紮,所幸後來林醫師的一番話,讓他打退堂鼓,現在已經是一個女兒的爸爸了。凱翔因此深信,上帝為你關一扇門,就會為你開許多窗,鼓勵病友要相信人生是有彩虹的。
 
而法布瑞氏症的病友賴瑩聰,則是因為容易感受到痛,因此只要輕微的碰撞對他來說都相當痛苦,也造成自己從小就不喜歡動,加上常常因為身體不舒服請假,所以往往會被同學「另眼相看」,也很難跟同學玩在一起。發病初期的瑩聰因為病況不明,曾經活得痛不欲生,過了幾年確診後,沒想到十年後的現在不僅有藥可醫,還能夠有兩個女兒,這些都是剛發病的他不敢奢望的,也讓他深刻體會生命因為愛而有連結,因為愛的存在讓大家的生命可以繼續往前。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林恭平,在節目中除了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病友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特色外,也分享了他從病友身上看到與生命搏鬥的堅強意志。並與我們分享泰戈爾曾說過:「生命是甜的,生活是苦的。」當人面對困境就是要堅強,切勿低估人的智慧。現在醫療一代傳一代,林醫師鼓勵病友要堅強面對,一同來克服生命的挑戰。
 
相較於一般人的對疼痛的感覺,罹患罕見疾病不論是痛或不痛,對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如何與疾病共存,並創造美好人生,才是病友最重要的課題。想知道對疼痛沒有感覺的凱翔是如何生活?而對疼痛又極度敏感的瑩聰又是如何克服疼痛?千載難逢的主題「痛與不痛」,千萬不要錯過哦!!
來賓介紹

張凱翔


恰克馬利杜斯症的病友,凱翔從小就有一些症狀,但並未察覺有異,例如走路較慢、跑步慢、腳被別人踩到也沒感覺。但真正察覺有異樣,是在二十歲時,症狀包含對溫度沒有感覺、手指不靈活、腳掌無法向上彎曲、腳趾頭不靈活等,所以無法扣鈕扣、拉拉鍊。恰克馬利杜斯症一般主要是肌肉的問題,而凱翔對痛覺無感是較特殊的案例。

賴瑩聰


法布瑞氏症的病友,10歲左右第一次發病,剛開始是感冒發燒會使四肢的末端疼痛,在青少年階段是最痛的時期,經常至診所打止痛針,直到2歲左右才被確診,之後過了幾年研發出解藥,目前已可靠施打酵素控制病情。

林恭平醫師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美國休士頓醫學中心醫學學校血液腫瘤科
英國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神經科學部
專長:周邊神經電氣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
證照:中華民國神經科專科醫師

疾病介紹

        法布瑞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由於負責製造a-galactosidase (a-GAL)酵素的基因缺陷,使得脂質(lipid),特別是globotriaosylceramide (GL-3)無法被代謝,因而堆積在體內細胞的溶小體(lysosome)中。當GL-3堆積在血管內皮細胞內時,會造成腎臟、心臟與腦血管的併發症狀,也可能引發周邊神經病變,使得手腳相當的疼痛。 

臨床症狀大多在兒童或青少年期就開始出現,患者的手、腳發生間歇性的疼痛或感覺異常,他們描述其疼痛程度如同燒灼般的感覺,嚴重時痛到甚至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疼痛持續的時間從數分鐘到數天都有,有時會重覆性的出現。患者通常在溫度較高,或季節變化時較易產生疼痛,部分病患在運動後疼痛更加劇烈。 

另一項病徵是患者的下腹、大腿、陰囊、外生殖器的皮膚上出現紫黑色的皮膚病變,稱為血管角質瘤(angiokeratoma corporis diffusum)。皮膚病變的程度則通常隨年齡而加重,病患的耳朵、口腔黏膜、結膜、指甲也可能出現病變。 

GL-3堆積在組織中會造成血管阻塞;堆積在中樞神經系統會造成中風;堆積在心臟會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肌缺氧;若堆積在腎臟則會造成腎功能退化,嚴重時甚至需要洗腎。 

本疾病早期常被誤診為風濕疾病、關節炎、生長疼痛或是心因性疼痛,甚至被認為是患者裝病。臨床診斷需以家族病史、四肢疼痛、皮膚病變、特有的渦狀角膜濁斑,及在尿液或組織檢體中發現充滿脂質的細胞為基礎,輔以偵測a-GAL酵素的含量作最後確診。另外,亦可追溯家族史進行基因檢查。目前的治療方式可分為症狀治療及酵素替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

        Charcot-Marie-Tooth 氏症(簡稱CMT)是遺傳性周邊神經病變疾病之總稱,因致病基因目前已被確認的就有30多種,根據基因及症狀嚴重程度不同,分為多種類型,大致分為一、脫髓鞘型(Demyelinating)-CMT type 1、CMT type X及CMT type 4;二、軸索型(Axonal)-CMT type 2以及三、顯性中間型(Dominant-intermediate)。除CMT type X屬性染色體遺傳外,其他每一型又細分為多種亞型,分為體染色體顯性及隱性遺傳。

正常的周邊神經內,由運動神經元來接受大腦訊息並指揮末端肢體的運動,由感覺神經元來接受外界溫度及觸覺而傳送至大腦,由於患者的周邊神經功能缺損,使得肌肉運動功能及感覺中樞功能皆受到影響。一般而言,根據周邊神經受損的部位,分為兩類:一、脫髓鞘病變,即為神經細胞外層發生病變而導致。CMT type 1為此類型,屬於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為CMT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二、軸突退化,即神經細胞本身發生病變所致。

此疾病通常無性命危險,也幾乎不會傷害腦部功能。高足弓(high arched foot)通常為第一表徵,也有患者為扁平足,腳部呈現拱形及易彎曲的腳趾頭。由於末端神經逐漸退化,緩慢地喪失正常手腳功能,末端肌肉因而無力,肌腱反射漸漸消失,遠端肌肉消瘦且薄,影響患者行走能力,跌倒或扭傷是常見之事。患者手部功能因肌肉無力而無法做某些動作,如寫字、扣扣子、拉拉鍊等,需進行職能治療來改善。

有些患者會喪失感覺中樞功能,例如觸覺,患者無法感受溫度變化,或是受傷了不自知。由於肌肉萎縮、活動下降及循環變差,會有手腳冰冷現象或是腳部水腫情況。呼吸肌無力的情況較少見,一旦發生會有生命危險,需要呼吸治療師協助評估是否需要呼吸器。

針對過去病史、家族史詳細地問診是很重要的,除了身體檢查外,臨床診斷可利用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檢驗(EMG/NCV test),也可做腓腸神經切片(Sural Nerve Biopsy),確定診斷需要基因分析。

目前並無根治的治療方式,僅能症狀治療。維持運動是很重要的,物理治療應針對患者需求設計適合的動作,訓練尚未萎縮的肌肉。足部變形可穿矯正鞋,協助患者行走,並配合適當的復健,有計畫的中等程度運動可以幫助肌肉成長及關節活動。飲食方面須注意體重控制,避免體重過重而影響行動,並增加關節與肌肉的負擔。

有一些藥物對周邊神經有副作用,例如: Vincristine、Cordarone、Antabuse、Vitamin B6、Taxols等,CMT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如需服用,應與醫師評估討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