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超級執行力【第203集】
  • 編 號:203
  • 播出日期:2011/04/17
內容介紹:
不論在個人成敗或是企業經營,「執行力」往往是成敗的關鍵要素,而身為罕病家庭中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如何在被限制住的身體裡與空間裡,運用有限的資源努力生存、與生命搏鬥,進而爭取幸福,讓「執行力」不再只是名詞,而是動詞,也是罕病家庭獲得幸福的重要元素。本週特地邀請在罕病家庭中擁有超級執行力的顧爸、梁爸及鄭鈴,一起來與聽眾分享他們如何將心中所想的目標有效執行。
 
顧爸家中有兩名患有「遺傳性痙攣性下半身麻痺」的女兒,從知道女兒罹病後便開始帶著女兒四處求醫,甚至自己查文獻,希望能夠尋找到解藥,也曾經逼自己的孩子吃各式各樣傳說中的解藥,看遍各大名醫,還曾經把磨成粉的中藥拿去化驗,才知道自己給孩子吃的藥裡含有蟑螂腳,在帶孩子求醫的過程中,顧爸展現了他前所未有的執行力。而面對孩子無藥可醫的壓力,顧爸則是以幽默化解壓力,在壓力中尋找快樂。
 
梁爸的小兒子得的是迪喬治氏症候群,一出生就因吞嚥困難無法餵奶、加上不時發作的癲癇,真的是讓他憂心忡忡,但因為有著身為爸爸的責任感,讓自己學會用鼻胃管幫孩子餵食,而孩子也從一開始無法吞嚥,到現在已可和正常孩子一樣進食,讓梁爸相當欣慰。自認為很悲觀的梁爸,從孩子身上體認到生命的可貴,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壓力其實來自於責任感,認為自己有義務給孩子生存的機會,因此即使面對種種困難,還是努力將執行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身為被照顧者的集髓性肌肉病變病友鄭鈴,從小學開始病情便開始惡化,一樣是被父親帶著四處求醫,不論環境有多困難,父親都不願放棄,鄭鈴因為感受到父母親抗拒接收自己孩子的疾病,因此也努力配合就醫,雖然在小時候覺得很累很痛,但其實很感謝父母不把自己當病人的教育方式,讓自己有機會發覺自己的才能。而父親努力帶著自己就醫,與疾病奮鬥的執行力,也深深影響著她,讓她即使在身體相當疲憊與疼痛的狀況下,仍然會堅持把自己的創作完成才休息。
 
不論是身為照顧者的顧爸、梁爸或是被照顧者鄭鈴,在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中,他們選擇迎接挑戰、面對困難,因為疾病,他們發揮最大的執行力;因為疾病,他們須面對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壓力;但是也因為疾病,他們在與生命奮鬥的過程中,發掘了他們無限的潛力,而他們的生命也更顯無價。想知道他們如何在生存與壓力中突破萬難,發揮他們的執行力嗎?敬請準時收聽本週角落欣世界~「超級執行力」。
 
 
來賓介紹
顧雲崧
雖然兩個女兒都患有罕見疾病「遺傳性痙攣性下半身麻痺」,但不願讓疾病奪走孩子快樂童年的顧爸,仍然堅持只要有機會,就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且經常在生活中創造幽默,希望能讓孩子從父母的熱情,走出疾病的傷痛,努力地活出自己!目前顧爸更是基金會不落跑老爸俱樂部的成員,一同鼓勵其他老爸為孩子們努力!
梁智程
梁爸家中幼子患有「迪喬治氏症候群」,因為孩子剛出生時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梁爸不僅得學習用鼻胃管幫孩子餵食,且面對孩子無法吞嚥的壓力,讓梁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及挫折感,但在孩子進步的過程中,也曾因為發現孩子終於願意吞嚥,差點沒讓自己把整個超市的紅蘿菠泥都搬回家。在照顧罕病孩子的過程中,梁爸深刻體驗生命的可貴,目前為不落跑老爸成員之一。
鄭鈴
空中大學人文系的高材生,也是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個性開朗積極的她,不因為疾病放棄學習的夢想,除了完成大學學位外,她也積極吸取新知, 展現其藝術的潛能跟美妙的聲音;去年她更以「眼睛的房間」繪本作品,獲得2010年第九屆文薈獎文藝獎繪本組第二名。另外,她即使坐著輪椅,依然到處旅遊,不只出國自助旅行,也揪團玩台灣。她曾去過新加坡、法國、泰國等10個國家,前陣子剛去印度旅行回來,是個不折不扣的輪椅背包客。

疾病介紹

遺傳性痙攣性下身麻痺

(HSP) 是以不知不覺中逐漸進展的下肢無力與痲痹為特徵的一種疾病,若是神經學的損傷侷限在下肢而發展出,下肢因痲痹而無力, 因肌肉張力低下所造成的膀胱無力, 下肢震顫感覺,以及偶而會連同位置感覺,出現稍微減少的現象。 而當表現的症狀伴隨涉入在其他的系統或是有其他神經學的發現,例如:痙攣、失智、神經原性肌萎縮、錐體外徑路混亂、周邊神經元病變、或是出現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時,便被歸類為"複雜的"HSP。 對於目前已知的HSP並沒有治癒的方式或是特定可以用來治療的藥物。一些伸展肌肉的物理治療方式,對於延緩肌肉攣縮是有幫助的。而職能治療與協助行走的輔具也經常地被使用。減少抽筋和肌肉緊繃的藥物,包括: benzodiazepines, baclofen, tizanidine 以及 dantrolene也都曾被使用。Intrathecal baclofen 有時也會使用在較嚴重的病患身上。而注射 Botox也曾被用來減緩肌肉緊繃。

----------------------------------------------------------------------------------

狄喬治氏症 
  DiGeorge’s症候群是由於胚胎發育到第四週期間,神經細胞遷移過程的缺陷,影響到第三及第四咽囊的發展,使得心臟、頭頸部、胸腺與副甲狀腺的發育出現異常。絕大多數的孩童會有第22對染色體長臂的微小缺失,此種染色體缺陷又與顎心臉症候群等疾病有關,且臨床表現有其相似之處,故取其主要特徵的字首,通稱為CATCH22。 

◎特徵 
臨床表現以先天性心臟病、低血鈣、胸腺發育不良、臉部有異常特徵為主,其個別差異性大。 
1. 先天性心臟病:以多種形式呈現,最常出現在心臟與大血管出口的位置,以法洛氏四重症、心室中膈缺損、主動脈弓阻斷、肺動脈閉鎖與動脈幹居多。 
2. 低血鈣:為副甲狀腺發育不良所導致,通常會出現在新生兒時期,可能會引發抽慉的症狀,但多半會隨時間而逐漸恢復。 
3. 免疫系統:胸腺發育不良會對免疫功能造成影響,可分為部份發育不全與完全發育不全兩種,部份胸腺發育不全的孩童其免疫功能僅些微偏低,將會隨時間逐漸改善;少部分完全發育不全的孩童,較容易引起感染,通常需要給予治療。 
4. 臉部特徵:低位耳、小耳朵、細小眼睛、球狀鼻、顎裂、倒U字型上顎等。 
5. 其他:發展遲緩、學習障礙。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因為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造成肌肉麻痺、萎縮無力,但智力完全正常。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大都是致病基因【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 SMN gene 第5號染色體長臂5q11.2-q13.3)】的帶因者,子女若遺傳到父親和母親的變異基因便會發病。發生機率約1/10,000,台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當中約有25個罹患此症。

依發病年齡和嚴重度可分為三型:
1.嚴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Werdnig-Hoffmann Disease, SMA type I﹚: 
2.中間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Intermediate form type, SMA type II﹚: 
3.輕度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Kugelberg-Welander Disease, SMA type III ﹚:

肌肉切片是確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最重要的方法。自1995年起直接抽血檢驗SMN基因病變可以快速且準確地做出診斷,此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產前遺傳診斷,避免罹病家庭再生育有病的下一代。目前對此類病症尚無積極有效的療法,只能經由按摩、水療及物理治療等來改善四肢行動的靈活度,做腳部矯正及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用橫隔膜呼吸,使用可攜式的治療器材,幫助肺部呼吸並排除支氣管中的痰及照護呼吸系統,較為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仰賴呼吸器及其他積極的支持性呼吸治療才能存活。目前有研究性質的藥物治療正進行人體測試,療效未卜。未來則要靠分子生物學研究找出缺損基因及其致病原理,才能在治療上有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