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堅強臂膀的無聲力量【第173集】
  • 編 號:173
  • 播出日期:2010/09/19
內容介紹:
對於許多身障朋友來說,家庭照顧者是提供生活協助的穩定支持力量,且大多數都是仰賴自己至親的家人,甚至因為疾病的因素,從一出生便需要全家人共同擔負起就醫、照護、手術及復建等繁重的責任。這樣的工作,若非是家人無私無怨地堅持下去,將無法給予病患完美正向的人生。且由於罕見疾病因基因缺陷,大多又是遺傳疾病,病患常是一家多人,甚至連家屬的經濟、心理及照護層面都出現不小的問題,罕見疾病基金會從事病患服務多年,深知罕病的課題不僅是病患本身,更應從整個家庭著手,對家屬/照顧者的適時關心與支持更是關鍵,因此,本會亦針對罕見疾病家屬甚至手足,規劃設計一連串的服務方案,這也是除了著重醫療照護外,另一項與其它社福團體不同的思維與規劃。
 
大合照本週角落欣世界節目,將邀請兩位家有罕病兒的母親以及基金會病患服務組組長,與各位聽眾一同分享,這一路上他們是如何克服障礙跟挑戰,陪孩子走下去,也因為這些在背後堅強且扮演無聲的協助,孩子才得以成長!而基金會又是如何藉由相關方案課程的設計規劃,讓病友家屬能夠減壓喘息,甚至藉由情感交流達到撫慰支持。
 
練敏清,家有無法控制食慾的好吃寶寶(罕見疾病小胖威利氏症)—藍璟,總是要提防孩子不能吃過量過多。對於這樣的孩子,讓外界認識病症非常重要,包括智力受損及因為好吃,導致部分的行為失控,而敏清姊多年來的細心照顧,讓孩子有所成長而更能融入群體生活。但她也在乎小孩未來能否自立更生,能夠安心放手讓小孩獨力成長,因此很期盼未來有相關團體能夠提供專業協助。合照
 
「媽咪~因為我長的醜,所以同學都不跟我玩!那我手術後,是不是變很漂亮?」陳素玉,女兒是克魯松氏症的罕病患者,由於一出生因為疾病導致顏面受損且外觀異常,媽媽一直陪伴者女兒從小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整型手術而成長,每次進手術房,對家人及小孩來說,都是種揪心之痛。而女兒從小更因為氣切以及手術等,更需要專職照顧,也因此必須把另一個小孩委託姊姊協助照顧,最後連自己也都生了大病~
 
    洪郁翎,現任罕病基金會病患服務組組長,投入罕病病患服務已經快七年,認為許多的紛爭及誤解,其實出自於對於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家人放棄。本集將針對兩位病患家長以及基金會在罕病服務上,做完整的分享,包括:家長成長團體、心理諮商、生育關懷、到宅關懷...等,並提供許多經驗談,提供其他罕病家庭一起堅強面對未來的方向。
來賓介紹
練敏清

目前擔任小胖威利病友協會常務監事。

主要以照顧罹患小胖威利氏症的女兒為主,並參與罕見疾病基金會以及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等活動。
陳素玉

女兒小芬是罕見疾病克魯松氏症病患,從小就必須面臨許多重大整型矯正手術,然而媽媽和小芬卻一起勇敢地走過那段日子,目前還擔任罕病天籟合唱團的團員,透過歌唱傳達生命無限的愛!
洪郁翎

任職於罕見疾病基金會病患服務組組長將近七年,畢業於東吳社工系畢業,當初懷抱著服務大眾的志向填寫社工系,如願在畢業後投入非營利組織服務。在罕病服務期間,率領組內社工們,協助病友在補助、就學、病友活動及就業等各項服務,克盡其職獲得許多病友稱讚!

疾病介紹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是一種因第15對染色體長臂(位置15q11-q13)出現缺陷所導致的疾病,其致病成因可分為: 
1.病患源自於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具有小片段缺失(Micro-deletion) 
2.病患的第十五對染色體皆源自於母親(單親源二倍體:Uniparental Disomy) 
3.病患源自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上之基因銘記作用控制中心(Imprinting Center, IC)發生突變
小胖由於病患罹病的成因不同,因此該疾病的再發率也有所差異。若病患是屬於上述之第(1)、(2)型時,下一胎再發生機率的小於1%;若是屬於第(3)型的病患,則下一胎再發生的機率則高達50%。因此,該疾病的診斷與遺傳諮詢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可藉由染色體螢光原位方法(FISH),或其他分子生物技術等工具來進行準確的診斷。 
新生兒時期的病童,會呈現肌肉張力差、餵食困難、生長緩慢、以及體重不易增加等情況,但到2~4歲時則突然食慾大增且無法控制,對食物有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因此導致體重持續增加及嚴重肥胖,並產生許多身體及心理的併發症狀。 其主要症狀如下: 
1.肌肉鬆弛且張力不足 
2.呼吸障礙,或睡眠時呼吸暫停 
3.缺乏色素,膚色或髮色較淡 
4.近視或斜視問題 
5.發展遲緩及輕度智能障礙 
6.脊柱側彎、骨質疏鬆 
7.性腺發育不全,第二性徵不明顯 
8.情緒或行為問題(例如:無法控制的飲食過度、強迫行為、注意力不集中等) 
治療方式主要以飲食控制為主,在嬰兒時期可用鼻胃管餵食來提供足夠營養,而及時進行早期療育及復健工作,對於病患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病患訓練肌肉張力,學習坐、爬及走路等基礎動作。而到了幼年時期,必須開始進行熱量攝取的限制與體重控制,並預防因肥胖所造成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及脊椎側彎等症狀。此外,由於部分病患缺乏生長激素,因此目前已有病患開始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部分病患可能出現特殊的行為、學習與情緒問題,應請教心智科的專業人員進行追蹤輔導。

 

Crouzon 氏症候群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主要原因是「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基因群」中的FGFR2(位於第10號染色體)或FGFR3(位於第4號染色體)基因有了缺陷所造成的,但大部分是自發性「基因突變」所致。已經發現的基因變異均為點突變(point mutation),常見的有FGFR2的C342Y、Y340H、S354C及FGFR3的P250R等幾處點突變。此疾病的發生率為1/25000 ~ 1/60000。
此疾病特徵如下: 
1. 頭部:因為頭骨骨縫過早癒合(Craniosynostosis)及顏面骨骼發育不良,而使得頭頂部位常呈尖突狀或前後較為扁平(頭圍較小)。 克
2. 臉部:臉部正中部分發育不良、下巴大多呈戽斗狀眼球外突、上唇較短而下唇鬆垮下垂、鼻基部平塌、上顎窄而高拱。 
3. 眼部:內斜視或眼瞼下垂、兩眼距離較寬,眼睛因眼球長期外突,且眼皮無法完全閉合,常會導致結膜炎或角膜炎,約45%的患者會有視力問題,約15%左右的患者因視神經萎縮,而影響視力。 
4. 牙齒:因上顎骨發育不良而導致上排的牙齒延遲萌出、排列擁擠零亂。 
5. 耳朵;外耳道較狹小且因聽小骨發育有問題,約50%左右的患者會有或輕或重的傳音性失聰。 
6. 其他:由於頭骨骨縫過早癒合,顱內空間不敷逐漸成長的大腦所需,故而常會引發頭痛,少數的患者(約10%)會有原因不明的痙攣發作,不過患者的智能絕大多數均為正常;一小部分的病人還會有關節僵硬,不能靈活運動的情形,這種問題較常發生在肘關節。 
在診斷上,目前國內以基因分析已可針對此缺陷基因進行確診。另外,有計畫於未來孕育下一代時,建議接受產前診斷,因為每一胎的發生率為二分之一,早期診斷將可幫助早期做抉擇。
治療方面應注意下列3項: 
1. 定期追蹤有無腦壓過高或水腦等狀況,必要時採藥物控制,或開刀裝分流管以減低腦壓。 
2. 定期檢查視力及聽力,以便早期找出有障礙的個案,早日給予矯正。 
3. 齒列矯正及顱顏整形手術則視患者個別的狀況而定,需要經過專家仔細的評估,再妥善的計劃治療時程。 
絕大多數的患者在悉心的照顧及良好的自我調適下,均有相當不錯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