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社會有愛 生活無礙【第164集】
  • 編 號:164
  • 播出日期:2010/07/18
內容介紹:
行無礙」這三個簡單明瞭的字,對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卻是知易行難。全台灣領有身障手冊的人數,在2008年底就已經突破100萬,但是全台灣的無障礙環境對於這些族群,卻仍然是極度不友善的。無論在人行道、廁所、公共場所、交通設施以及人員的訓練都非常不足夠,也對他們在就學、就業、就醫以及出遊造成很大的障礙。大合照
 
從輪椅看世界,只有100公分高度,一般人不彎下腰來,永遠無法發現這個被忽視的世界。坐輪椅30年的許朝富架設「行無礙生活網」並成立「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讓身障朋友不再視出門為畏途,甚至可以到處趴趴GO。許朝富是位小兒痲痺的患者,輪椅就是他的腳,有感於台灣無障礙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除了希望讓大家可以開心出遊外,更希望能解決自己和別人的諸多問題。
 
劉俊麟,家有2位肌肉萎縮症的罕病兒,每天早上拿起電話和手機一塊為孩子訂復康巴士,就算是全家的早晨運動,如果沒有復康接受,今天大家也都不用出門,小孩上不了學,家長就必須留下來陪伴小孩,為何要推12年國教的國家,身障小孩上學,連個復康巴士都搭不到呢?從此展開一連串長期復康巴士爭取的運動,4年多後,才順利解決這樣的問題,從此上學台北市教育局都會協助代訂車輛。
 
鄧芝蘭女士,家有患有線狀體肌肉病變的罕病兒-坪坪,曾經因為汐止運動公園拒絕輪椅朋友進入,而透過網友以及媒體表達環境不友善的抗議。照顧坪坪不容易,因為疾病關係,坪坪每一餐吃飯就需花費3小時,出門更是帶著一堆裝備,而出門常因為對無障礙指示不明確,又加上通常只有一個出入口,走錯了就必須要花好幾倍的時間回頭,也影響往後的時間。過去媽媽總是硬著頭直接對抗障礙,現在學會轉個彎,集結更多力量去克服難關。

本週的節目邀請大力推廣無障礙的「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理事長許朝富先生以及兩位罕病病友家屬坪坪媽媽及俊麟大哥,一同現身說法告訴大家,他們是如何克服台灣的障礙空間,又是如何為自己該有的權益進行伸張?歡迎與我們一塊仔細聆聽。
來賓介紹

許朝富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成了輪椅族,但行動不便未曾阻礙他對世界的好奇心。多年來,他在國內外趴趴走,遊東京、登長城,堪稱無障礙旅遊達人,近來還應邀開班授課,分享旅遊經驗,成為國內首創的無障礙旅遊課程。
鄧芝蘭

線狀體肌肉病變罕病家屬,女兒未滿1歲就被醫生判為重度視障、聽障、語障、智障、肢障以及吞嚥障礙的多重障礙兒。2歲半時呼吸衰竭,從此離不開呼吸器。而為了怕小孩就學受到感染,母親選擇在家自學,如今坪坪甚至可以出書、開畫展、學作曲等。
劉俊麟


疾病介紹

疾病介紹罕見遺傳疾病---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DMD)是法國神經學專家裘馨於1858年所發現的一種遺傳疾病,也是許多肌肉萎縮症的其中一種,通常只發生在男性身上。它的起因是人體性染色體中的X染色體發生異常,漏失了一段DMD基因所致。DMD基因會製造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失養素(Dystrophin),一旦缺少這種蛋白質時,肌纖維膜會變得無力脆弱,經年累月伸展後終於撕裂,肌細胞就很容易死亡。
由於肌肉組織隨著年紀衰退,初期病徵大約在3~7歲時,出現走路蹣跚、常常跌倒,到了10~12歲時,通常需要坐輪椅,少部分病人會合併心肌病變;後期患者往往因受到控制呼吸與行動的肌肉萎縮之影響而導致合併症,甚而死亡。
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通常是由於母親的X染色體其中一條有缺陷所造成的,因此母親完全沒有病徵,是隱性帶因,若生下男嬰,而且自母親遺傳到帶有缺陷的X染色體,就會罹患此症;若生下女嬰,則可能健康或成為隱性帶因者。
目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的治療主要在物理復健方面,包括預防骨骼畸形、矯正關節畸形;定時追蹤心臟肌肉病變及心衰竭(女生也需要),以及加強補充鈣質。國外正進行將正常人類肌纖維母細胞植入病童的臨床實驗,目前雖尚未發展出有效的藥物治療,但是臨床的實驗正努力進行中。 

罕見遺傳疾病介紹 --線狀體肌肉病變
線狀體肌肉病變是一種罕見的非進行性先天型神經肌肉病變,最早在1963年被發表,患者在肌肉切片檢查中,可發現肌細胞上有顯著線狀體(nemaline body)的沈積,目前對於這些線狀體的作用與意義尚不清楚。但患者的顏面肌、四肢、軀幹會出現低張、肌力軟弱,尤以呼吸肌最受影響,以及全身肌腱反射缺失的症狀;此一疾病發生率約為1/50,000,遺傳模式可為散發型、體染色體隱性與顯性遺傳模式。
線狀體肌肉病變的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依照臨床症狀與發病時期的不同且各種類型有時候難分辨,但不管哪種類型都有呼吸肌造成呼吸問題,主要分型與表徵如下: 
一、嚴重型(新生兒期發病):患者一出生即發病,嚴重的肌肉低張力、四肢疲軟、吸允及吞嚥困難及有拱形顎、餵食困難、呼吸窘迫、生長遲緩等症狀;若未接受適當的心肺支持療法,則容易因心肌病、肺炎等併發症,引發呼吸衰竭而遭受嚴重的生命威脅;此型少見,預後極差。 
二、 典型(幼童時期發病):長而窄的臉形、拱形顎、高口蓋;神經肌肉異常:初期症狀為走路時易跌倒、失衡及上下樓梯困難;非進行性肌無力併肌萎縮,顏面、頸部、軀幹與近端肌之肌肉張力低、動作發展遲緩,全身肌腱反射缺失。高足弓、雞胸、脊柱側彎的問題。因呼吸肌發展不成熟,而有通氣量不足的問題,特別在夜間需要搭配呼吸輔助醫材。疾
三、遲發型(成人時期發病):此型相當罕見,症狀為遠端肌的無力,下肢與末梢肢體尤受影響,另有腰椎前凸的問題與類似馬凡氏症(Marfanoid)的體態等特徵。 
診斷上需評估臨床症狀,並參考各項檢驗,例如1.血清肌胺酸肌酵素(creatine,CK) 呈現稍微上升或偏高。2.肌電圖和周邊神經傳導檢查可發現的肌病變。3.肌肉切片檢查可顯見線狀體(nemaline body)的沉積,此為線狀體肌肉病變特異的病理變化。另亦可利用基因檢驗的方式作為診斷的依據,目前發現此症的基因部位共有6個,分別為TPM3、NEB、ACTA1、TPM2、TNNT1、CFL2,且位於不同的染色體上。 
目前該病尚無積極治療的方式,以症狀治療為主,建議患者應與醫師合作,定期的追蹤,尤其持續接受復健及肢架的輔助治療,例如:足部固定架、背架等,可使患者關節變形、脊柱側彎的問題獲得改善;因為容易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併發症,需多加注意,並應定期返診,長期追蹤肺功能的變化。嚴重型患者因有呼吸方面問題,需利用呼吸治療相關器材,例如氣切配合呼吸器治療,以維持生命品質。患者智能發展不受影響,多數患者仍可擁有相當程度的表現,若能及早介入口腔功能的重建及語言與治療,必要時搭配科技溝通輔具,則可促進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