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感動服務 點亮你我的心【第45集】
  • 編 號:45
  • 播出日期:2007/10/28
內容介紹: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許多限制,但是經由彼此協助,限制可以被超越、障礙可以被克服。在彼此協助、相互服務的過程當中,令人感動的力量如何出現?我們如何在這樣的過程當中獲得成長?這次,永慶房仲事業集團廖本勝總經理,要和結節性硬化症協會李適煜會長以及肌肉萎縮症患者楊朝鈞,一同聊聊他們的感動服務經驗。

「很多地方都有階梯,但是只要一個階梯,就會把我打敗。」這句玉欣錄製的廣告詞,卻是真實人生中發生的事,也是永慶房屋「感動服務」的最佳實例。感動服務不僅讓員工在別人的需要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也創造員工的使命感。身為永慶房仲事業集團總經理,廖本勝亦曾有過用心服務所帶來的感動經驗。多年前,他經手處理一件賣屋委託案,好不容易有位出價極高的買家,他卻隱隱覺得事有蹊蹺。在明查暗訪之下,他強烈建議賣家不要將房屋貿然售出,也因此導致賣家的不諒解;事隔一年,事實證明當初想買房子的買家其實是詐騙集團。這樣的經驗,讓廖總更堅信當初的用心服務與堅持,並沒有白費。

罹患肌肉萎縮症的朝鈞,從小累積了許多被「服務」的經驗。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前某次學校停電,電梯完全動彈不得。坐在輪椅上的他原以為大概沒辦法和大家一起上課,沒想到兩位熱心的同學,竟合力把他扛到位於九樓的教室!不過,朝鈞不只是接受服務的人,他同樣也以回饋的心協助他人,雙手靈巧的他,同時也是改裝電子產品和生活用品的高手。有感於許多肌肉萎縮患者連拿滑鼠、照相機甚至書本的力氣都沒有,他特地設計、改裝了超輕巧滑鼠,遙控照相機,以及輪椅上支撐書本用的讀書架,讓同為肌萎所苦的病友更輕鬆地活著。

t3而每天忙於結節性硬化症會務的李適煜會長,同時也是電腦高手。身為病患家長,他發現許多病患跟醫師的互動雖然不錯,彼此之間卻往往缺乏聯繫,相對失去許多心得交流的機會。為了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可以在情感和經驗上互相交流,他花了許多時間架設螢火蟲家族網站,提供所有罕病相關協會之間心情共鳴的空間,也讓大家情緒交流、資源共享。

您有沒有被人服務,感動不已的經驗?又或者您是否曾經服務他人而感動不已呢?歡迎您收聽10月28日的「角落欣世界」,也期待您把感動服務的經驗分享在節目的留言版上,為這冷冷的天氣帶來些許的暖意!

來賓介紹
廖本勝
現任:永慶房仲集團總經理、永慶不動產董事長
學歷:政治大學地政系
出身生活穩定且衣食無虞的公務員家庭,卻不甘於循著長輩的腳步過平凡的人生。一腳踏入自己從沒想過要投身的業務行業中,永慶不動產董事長廖本勝,憑著努力踏實的老牛精神,意外開創出台灣房仲業的領導品牌。

李正德(適煜)
現任:結節性硬化症(TTSC)協會會長
經歷:
中國時報廣告部美編
自由時報編輯部美編副組長
洛杉磯美洲自由時報籌組特派員
台灣旅遊資訊網程式設計師
奔騰網程式設計師
數位寰宇系統開發
聯鐿國際系統開發
給聽眾的一句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楊朝鈞
學歷:萬能工商專校電子科
經歷:台師大李天佑教授輔具團隊輔具工程師
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http://www.mda.org.tw/)第四、第五屆理事
台北市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病友討論區醫療資訊、輔具資訊討論區版主(http://www.subnet.tw/~tpmda/phpBB2/index.php)

給聽眾的一句話:想做一件事,會找一個方法。不想做一件事,會找一個理由。


疾病介紹

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簡稱TSC)是一種遺傳疾病,目前已知病因有TSC1(結節性硬化症第一型)、TSC2(結節性硬化症第二型)兩種類型的基因突變,造成患者神經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產生結節硬化。由於人體神經組織遍佈全身,導致病人在不同的器官出現瘤塊。結節性硬化症,臨床上表現出非常多樣化的症狀,較為明顯的徵象是臉部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或額頭斑塊、指甲邊緣有纖維瘤、身體上有三個以上的脫色斑(大片白斑)、臉部或身上有較為粗糙的鯊魚皮斑。

此外,目前藉著斷層掃描、超音波、核磁共振造影等儀器,可以發現有些患者會出現多個視網膜異位瘤、腦皮質結節、腦室管下結節、腦室管下巨細胞星狀瘤、心肌瘤、淋巴管肌瘤增生及腎血管肌脂肪瘤等不同的病徵。臨床上患者表現的症狀僅有其中一或兩種,或是複合徵狀。其他臨床上的表現,部分患者常因腦部的結節,致使神經傳導受阻,引發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癲癇,患者如服藥控制癲癇,可使腦部細胞不致受損。根據國外醫療統計,約有1/3患者智力正常,另2/3患者弱智,部分病人有自閉行為。此類患者之治療,須視其結節或瘤塊發生之不同器官或部位予以適當的治療。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因為脊髓的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造成肌肉麻痺、萎縮無力,但智力完全正常。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屬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父母都是致病基因【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 SMN gene)】的帶因者,子女若遺傳到父親和母親的變異基因便會發病。發生機率約一萬分之一,台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當中約有二十五個罹患此症。 
依發病年齡和嚴重度可分為三型: 
1.嚴重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Werdnig-Hoffmann Disease, SMA type I): 
每兩萬名嬰兒中約有一名,為最常見的一型。嬰兒在子宮內或出生後三個月內,便會出現四肢無力、哭聲無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由於患者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多在一歲內便可能死於肺炎,如未積極給予支持性呼吸治療,很少會活過三歲。 
2.中間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Intermediate type, SMA type II ) : 
其症狀常發生在出生後半年到一年期間。病患下肢呈現對稱性無力、無法站立行走、肌腱反射減退、舌頭或手部偶爾會顫抖。四分之一患者常在兩歲前死於呼吸道感染,其他存活者,多因持續肌肉無力造成脊椎側彎,影響肺部功能而導致呼吸困難,需要支持性呼吸治療以維持生命。 
3.輕度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Kugelberg-Welander Disease, SMA type III ): 
其症狀發生的時間不一定,從一歲多到青少年、成人期都有可能。症狀是輕度對稱的肢體近端肌肉無力,上下樓、行走跑步不便,患者長期存活的情況還算不錯。 

肌肉切片是確定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最重要的方法。然而自1995年起直接抽血檢驗SMN基因病變可以快速且準確地做出診斷,此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產前遺傳診斷,避免罹病家庭再生育有病的下一代。目前對此類病症尚無積極有效的療法,只能經由按摩、水療及物理治療等來改善四肢行動的靈活度,做腳部矯正及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用橫隔膜呼吸,使用可攜式的治療器材,幫助肺部呼吸並排除支氣管中的痰及照護呼吸系統,較為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仰賴呼吸器及其他積極的支持性呼吸治療才能存活。目前有研究性質的藥物治療正進行人體測試,療效未卜。未來則要靠分子生物學研究找出缺損基因及其致病原理,才能在治療上有進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