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廣播出版系列
 
強悍弱女子.萬般美好【第23集】
  • 編 號:23
  • 播出日期:2007/05/27
內容介紹:

當看見深愛的家人在病痛中受苦,甚至在生死關頭中奮鬥,如何面對心中的不捨、沈痛與無助?
罹患肌小管病變的晴晴,帶給爸爸曾國榮與媽媽張乃崙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在面對寶貝晴晴的罕見疾病,從不知所措到決心給她一個充滿愛、充滿意義的人生;從一次次拔管和進出加護病房的過程中,念頭的轉換與沈澱,在在表現了他們對晴晴的愛。在信仰中,他們找到了給予晴晴最大的愛,以及支持自己面對失去的力量與智慧。曾爸爸說:「我們很愛晴晴,我們也相信有超越的力量帶著她的生命,往一個更高的目的去。晴晴向我們展現了生命的奇蹟和意義,我們對她有很多的感謝,也因為如此,我們學習放手,交由上帝決定,實現我們的生命態度:我們珍惜,但不以更難過的方式來擁有彼此。」

t3

而陪伴著共度25年的牽手三度進出安寧病房的孫效智教授,在癌症侵襲愛妻時,看到她面對嚴峻複雜的病症,承受劇烈的疼痛以及無法呼吸的窒息感,不知能做什麼卻又心急如焚的煎熬,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孫老師說:「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每個星期二晚上,告別家中三個孩子,踏著夜色,前往安寧病房路途中的孤獨感,心中告訴自己一定要快去陪她,她所受的孤獨以及痛苦比我的沈重得多。」因為愛,才能經驗到生命的價值,才能在愛中感到沒有遺憾。「人生的病痛無法避免,而面對必朽的生命,透過掌握生命永恆的價值,我們才能找到出路,才看得見生命的萬般美好。」孫老師告訴我們,信仰是一個方法,愛則是另一把找到出路的鑰匙,在愛當中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在愛的陪伴滋潤中,我們就會找到生命永恆的價值,也才能做到「生而無悔,死而無憾。」

親愛的朋友們,想聽聽曾國榮牧師與孫效智如何在面對生死的重大抉擇與考驗時,找到生命的出路?如何在險峻的生命考驗中,依舊看見生命的美好與價值?請記得5月27日下午4點收聽「角落欣世界」,與我們一同收聽他們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來賓介紹
孫效智教授
學歷:
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系哲學博士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系道學碩士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長(現任)
台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現任)
衛生署醫學倫理委員會委員(曾任)
教育部生命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000~2002)
台灣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1995~2002)
台灣大學哲學系專任講師(1994~1995)
兩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軟體工程師(1985~1986)
研究領域:倫理學、倫理神學、社會倫理學、生命倫理學。
曾國榮
台灣(台北)國際基督教會牧師。
結婚10年,育有2女(曾馨4歲;曾晴2歲、患有肌小管病變)
大學時接觸基督教,相信上帝賜與能力與才華,是要用來榮神益人而非賺大錢。曾帶領台南傳道團、現帶領台北國際基督教會大學與社青團契。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進修中。

疾病介紹

肌小管病變
這是一種因肌強直營養不良蛋白質磷酸根轉移酵素(myotonic dystrophy protein kinase)或細胞核酸結合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 9)基因突變導致肌肉和其他身體系統遺傳性疾病,是成年人肌肉強直症最普通形式。其有以下類型:肌小管病變第I型及肌小管病變II型。疾病的特性為漸進式肌肉廢用及乏力,特別是在小腿、手、頸和臉部,其他症狀包括白內障、心臟異常、禿頭或頭髮稀疏等。這個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最常發生在20~30歲中,但先天性肌小管病變出生時即可能被注意到。這些症狀的嚴重性極廣泛,即使在相同的家庭的成員之間。通常肌小管病變第II型的臨床特徵較肌小管病變第I型輕微。

以症狀治療為主。患者因其症狀不同可能須由許多不同科的醫師診治。對於肌強直方面,一般用phenytoin或carbamazepine治療;肢體無力方面可用一些支架、輪椅或其它輔助設備來幫忙;心臟方面,每年要做一次心電圖檢查,有傳導障礙或心律不整時要以藥物治療。眼睛方面,每年看一次眼科醫生,必要時做白內障摘除手術。另外病人在麻醉時易產生一些併發症,所以不管進行任何手術時都要特別照會麻醉科醫師。另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和睡眠呼吸暫停均需遵從醫師的治療。基礎的血清葡萄糖濃度,以及甲狀腺激素(TSH)應該被觀察在所有個案,血清葡萄糖濃度應該每年重複檢查。最後因為此病屬於顯性遺傳且外顯率極高,遺傳諮詢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