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2014.07.02/林宜慧/台北報導
「我想自己刷牙、走路、爬樓梯、上學、工作…。」這是一名黏多醣症孩子翔翔(化名)的小小願望,18歲以前的翔翔,因為骨頭嚴重變形而無法走路,就連刷牙、上廁所都有困難,但是他不放棄,堅持去上課,在學校感受到滿滿的同學愛,同學成了他的雙腳,背著翔翔到處趴趴走。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翔宇指出,翔翔是第一型黏多醣症患者,當時僅能以開刀、裝置氣切管來減緩不適症狀;翔翔每一次的治療,都讓父母非常煎熬,深怕就此失去翔翔。在翔翔18歲時有機會接受酵素替代療法,翔翔父母抱著莫大的期待讓翔翔接受治療,在治療一年後,翔翔可以自己走、跳,甚至畢業後還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
林翔宇表示,黏多醣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5萬分之1,為隱性先天代謝遺傳疾病,因基因缺陷,導致體內黏多醣體無法被分解而堆積於角膜、骨骼、呼吸道等處,造成器官病變、衰竭而死亡。 黏多醣症分為7型,在台灣以第2型居多,由於第2型的缺陷基因是位於母親的X染色體,屬於性聯隱性遺傳,所以不少母親被夫家指責是不祥之人。
「翔翔很幸運,面對這樣的重症,仍有父母一直在身邊照顧陪伴,對照第2型的華華(化名),僅有輕微症狀,卻只有母親一人獨力撫養,所幸媽媽一路不離不棄的陪伴,悉心照料加上治療,華華展現驚人的繪畫天份,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協助華華實現開畫展的夢想。」林翔宇說。
林翔宇強調,父母應謹記BECAREful口訣,若有骨骼異常(Bone)、眼角膜混濁(Eye)、心瓣膜病變(Cardiac)、疝氣、肝脾腫大(Abdominal)、呼吸道疾病(Respiratory)、聽力障礙與中耳炎(ENT)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及早接受治療。父母也能及早接受遺傳諮詢,了解原因,目前產前基因診斷技術也可協助黏多醣症家庭生育正常的下一代,擺脫病兒家庭遺傳疾病再發的宿命。
新聞出處: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02000805-26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