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飲食難取得 苦了病兒媽媽

聯合報╱2014.05.10/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八歲的宓宓一天僅能攝取十五公克蛋白質;六歲的中中卻需要管灌高蛋白質等營養品才能存活。台灣半數罕病家庭有特殊飲食需求,但不友善的飲食環境苦了罕病兒,更苦了辛苦照顧的媽媽,得四處找尋罕病兒的罕見食物。

因患苯酮尿症,宓宓攝取的蛋白質無法有效代謝及排出體外,為避免影響腦部發展,媽媽每天嚴格管控宓宓的蛋白質攝取量,奶、蛋、豆類及海鮮都碰不得。為了愛吃義大利麵的宓宓,媽媽也只能絞盡腦汁特製低蛋白的義大利「冬粉」,解她的饞。

七歲的墉墉則患有瓜胺酸血症,和宓宓一樣需嚴格控制蛋白質攝取並搭配藥物與低蛋白奶粉,才能避免智能或發育遲緩。除了天天秤斤秤兩,墉墉媽媽還得常勸退奶奶別再偷買餅乾給金孫。

照顧只能食用低蛋白質的罕病兒相當辛苦,媽媽除了需要天天秤量食材的蛋白質含量,也要教育孩子學會看標示,還擔心孩子長大後因同儕壓力吃了不該吃的食物。

罕病基金會統計,全台灣患有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者約有千人,需要低蛋白飲食控制者約三百五十人,目前僅有一家廠商代理進口共八項低蛋白食品。

患有克魯松氏症的嘉嘉、異染性腦白質病變的中中則和宓宓、墉墉相反,他們需大量管灌營養品,媽媽得全天守在孩子身邊。尤其因退化不能自己吃喝的中中,只能靠管灌營養品維生,一天至少需六罐,一年下來,營養品就逾十六萬元。

罕病基金會昨天舉辦母親節感恩會感謝這些媽媽,創辦人陳莉茵呼籲政府能有更實質的經費補助並健全整體照護系統,她也呼籲國內食品大廠多研發低蛋白質的食材。

新聞出處:http://goo.gl/59Nj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