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2014.05.15/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刀開過一刀,疝氣還是反覆發作,當心是罕病在作怪!一名34歲的白領上班族,小時候就動過疝氣手術,沒想到,半年前又再復發,正在拚事業的他,一開始還想忍,但疝氣越來越大,還摸得腸子在咕嚕咕嚕蠕動,舉步維艱,就醫才赫然發現自己竟罹患先天代謝性罕見疾病黏多糖症,才導致器官變異,反覆疝氣。
仔細一檢查,男子一家3兄弟原來都遺傳有黏多醣症,幸運的是,屬於較輕微的一型,除了些許的關節病變,從小不能蹲、5指伸不直之外,並未損及智力及其他器官,能夠正常發育成人、工作。
個子不夠高、經常中耳炎、反覆疝氣開刀,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提醒,這些幼兒看似尋常的小毛病,其實都有可能是「黏寶寶」的特別症狀。
像這名上班族一樣,林炫沛說,國內紀錄曾有反覆疝氣開刀3次才確診的,在國外,連開4、5次的也大有人在,且一般1歲前就會自然消失的肚臍疝氣,黏寶寶也會隨著年紀越大越嚴重,且黏多醣症的孩子剛出生時並無特別病癥,等到年紀漸長,黏多醣在體內聚積過多,出現頭顱大於常人、巨舌症、骨病變等症狀,求診於兒科、骨科、耳鼻喉科都找不病因後,才會被轉介到遺傳科別。
台灣黏多醣症協會理事長蔡瓊瑋表示,黏多醣症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代謝性罕見疾病,在台灣發生率約為5萬分之1,在台灣第二型黏多醣症佔較大多數,約有5成的比例,若能早期發現症狀,即可加快確診速度並追蹤治療,黏寶寶們會得到更佳的醫療照護。據統計,國內約有180多例確診個案,但目前只有不到100人仍存活。
林炫沛強調,大部分人普遍不認識黏多醣症,建議父母須謹記「BECAREful」口訣,特別注意Bone骨骼發育不良、Eye眼角膜混濁、Cardiac心瓣膜病變、Abdominal疝氣、肝脾腫大、Respiratory呼吸雜音、反覆呼吸道感染、ENT聽力障礙、反覆中耳炎等特別症狀。
7型黏多醣症,已有4型有藥可治,林炫沛說,其他型別也可以酵素替代療法延緩惡化速度,避免發生不可逆的傷害,第一、第二、第六型黏多醣症都有酵素替代療法可使用,且國內健保也已獲得給付;第三型黏多醣症的治療方式僅有骨髓移植和臍帶血移植,找到合適的捐髓者非常不易,且手術有較高的風險;第四型黏多醣症的酵素替代療法也於今年通過美國FDA核准,呼籲病患要勇於面對治療。
新聞出處:http://goo.gl/QhvPd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