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最怕遇血荒⋯重度海洋性貧血新藥納保 助降低輸血頻率
聯合報/2023.11.07/記者 林琮恩

衛福部健保署今宣布,健保藥物共擬會通過含luspatercept成分新藥用於治療罕見疾病「β型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表示,過去重度海洋性貧血病友若無合適造血幹細胞移植配對對象,只能輸血維生,萬一遇到血荒,必須減少輸血量,病友會相當不適。這項藥物能降低病友輸血次數,減少相關併發症,是病友一大福音。另,國外已有基因治療可治癒海洋性貧血,亦期待未來能夠引進台灣。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盧孟佑說,重度海洋性貧血是一種基因遺傳疾病,若父母均帶原,有4分之1機率會生下重度海洋性貧血後代。病友出生後約在6個月大至3歲之間發病,因嚴重貧血,導致黃疸、肝脾腫大、發育不良等症狀。致病原因是造血基因異常,導致製造出來的紅血球提早死亡,引起貧血。全台規則輸血的病人數量,約在3、400人上下。

盧孟佑表示,過去因治療武器缺乏,傳統治療是幫病人輸血,因輸血後會導致鐵質沉積,造成心臟衰竭、糖尿病、骨骼變形等副作用,故必須另外服用排鐵劑,藉此延長存活,目前收治病人中,最年長者已50歲。若要根治疾病,則必須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必須找到合適捐贈者,未必每位病人都能接受此項治療。

「若發生血庫缺血,病友只能降低輸血量,避免危及生命,但仍會受嚴重貧血困擾。」盧孟佑說,台灣民眾有愛心,願意捐血者很多,雖然偶而會有血荒,但多數情況病人都能準時輸血;發生缺血時,為保全性命,仍會為病人輸血,但降低輸血量,患者體內血紅素降低,會感到相當不適。

盧孟佑表示,本次納保的新藥,是採用全新的治療機轉,能改善病友紅血球製造能力,讓病友體內紅血球存活時間拉長,降低輸血頻率。除了讓病友減少回診次數,也能減少輸血引起的心臟衰竭、內分泌問題等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至於壽命是否能夠延長,因該藥品開始臨床試驗至今,時間才5年,仍有待長期觀察。

事實上,海洋性貧血患者除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外,也能藉由基因治療治癒疾病。盧孟佑指出,歐盟及美國都有已經上市的海洋性貧血基因治療,同時也有多項治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該項基因治療要價高昂,在美國開價約250萬美元(約8546萬台幣)站在病友立場,當然希望藥物盡快引進,至少先開啟國內臨床試驗,確認療效。

國內推行重度海洋性貧血產前篩檢多年。盧孟佑表示,幾乎所有孕婦都會進行該項產前篩檢,若確認為帶原者,先生再做檢查。若2人均帶原,則需進行羊膜穿刺,確認腹中胎兒是否是重度海洋性貧血患者。若胎兒確認罹病,則可藉由優生保健條例,考慮終止妊娠。篩檢之前,台灣平均每年有2、30位新增重度海洋性貧血個案,如今每年不到5人罹病。與東南亞部分國家每年超過4千例相比,能降低國家醫療負擔。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為照顧罕病病友,共擬會通過含luspatercept成分新藥用於治療β型重型海洋性貧血,該疾病現有治療為終生輸血合併排鐵劑,無其他替代治療選擇,該藥物能顯著降低輸血負擔,人年藥費約109萬元,預估約299名病人受惠。因仍與廠商協調中,預計明年1月1日才會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