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2歲才確診!母已懷胎8月 兩姐妹先後罹患罕病SMA
聯合新聞網/2023.07.08/記者林琮恩

台中一位女童小君(化名)2016年確診罹患體隱性遺傳的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因確診時已2歲,病童母親已再度懷孕7、8個月,妹妹小函(化名)也在一歲時確診SMA。幸姐妹兩人在健保擴大給付後,均能使用SMA治療用藥,目前肌肉功能維持良好。

小君及小函的母親說,一開始並不知道小君罹患SMA,後來發現她開始走路不穩、容易跌倒,曾詢問醫師,但醫師只說孩子還小,兩歲前,腳踝或胯下關節還不穩固,走路不穩是正常現象。但是等到兩歲以後,小君狀況並未改善,經過骨科、神經科精密檢查後,才確診SMA。

因為小君確診得晚,母親當時已懷了第二胎妹妹小函,且已懷孕7個多月,當小函出生後抽血檢查,確認她與姐姐小君一樣,是SMA的患者。母親晴天霹靂,好在兩個女兒都有獲得健保給付使用SMA脊髓針劑「脊瑞拉」,經濟上還能負擔。

不過,兩姐妹成長後,體力不佳、肌肉無力,以致容易跌倒,母親必須形影不離照顧,深怕跌倒出意外,除了上班時間以外,她幾乎所有時間都在陪伴兩個孩子。

母親說,兩姐妹開始用藥後,肌力慢慢恢復,小君、小函都很喜歡跳舞,現在兩人都能進行簡單的舞蹈動作,只是動作較大的動作,如起身、蹲下等還是無法進行。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神經科科主任李秀芬,是兩姐妹的主治醫師,她說,SMA治療關鍵是及早用藥,且患者須搭配復健,才能維持肌肉功能。

李秀芬表示,SMA是一種自體隱性的遺傳疾病,若父母皆為帶因者,則後代有4分之1的機率發病;SMA的致病機轉是SMN基因出現變異,依照變異型態及嚴重程度,主要可分為三型,第一型、第二型患者只能坐、無法站立,第三型患者則是從可以走退化到不能走。

李秀芬說,自己的患者有數人曾使用SMA注射針劑,觀察到兩位第三型病童能夠墊起腳尖、膝蓋下彎等動作,有一位第二型病人,本來需要使用呼吸器,且連蹲馬桶都相當困難,用藥之後已可正常如廁,且手部也能做出更精細動作。

另外兩位病人使用SMA口服藥「服脊立」,其中一位患者年紀較大,服藥後能維持運動功能,手部運動也有進步。及早用藥是治療關鍵,除了用藥以外,病人仍須積極復健,才能延緩肌肉退化。

健保目前已給付SMA針劑、口服藥,並預計在8月份開始給付基因治療,但目前設下治療藥物給付只能「3選1」的規定。SMA病友、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曾受訪表示,有病友反應注射背後針劑後出現嚴重副作用、疼痛難耐,希望未來能放寬,讓出現副作用的患者能夠轉換治療用藥。

健保署年初時表示,SMA注射針劑經共擬會同意,4月1日起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大於等於15者」;另一SMA口服液劑新藥,臨床實證顯示,對18歲以上患者服用後運動功能改善與基期相比,未達顯著改善,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上肢運動功能也要大於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