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3.02.28/記者陳雨鑫
「尿液靜止時,顏色會逐漸變成黑色」發生機率約25萬分之1的罕見疾病「黑尿症」,衛福部今年預告將其列為國內第242種罕病。
台灣約有4到5名患者,黑尿症的患者除了尿液顏色會轉換為黑色,患者最大的困擾是關節發炎產生的劇烈疼痛。歐盟近年將原本也是治療罕病的藥物尼替西農(Nitisinone),增列黑尿症也是該藥物的適應症,醫界長年申請黑尿症為國內的罕病,終於在今年有機會列入。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李妮鍾表示,台灣約有4到5名黑尿症患者,由於尿液靜止後從黃轉黑,極具特色,診斷上相對容易,早在她還在念書時,教科書上就有介紹黑尿症。
李妮鍾表示,黑尿症是一種代謝疾病,患者體內缺乏可以分解尿黑酸的酵素,使尿黑酸會在人體內堆積,尿液排出時只要靜置一段時間,顏色就會開始轉為黑色。由於體內長期無法分解尿黑酸,患者隨著年紀增長,部分皮膚、鞏膜、關節軟骨等處也會變色,出現「褐黃病」,另外一項特色就是,患者的關節會出現關節炎,主要發生在脊椎、四肢關節,同時也可能影響主動脈、易造成腎結石等。
15歲的小欣(化名),在她1歲時,媽媽就發現她尿布上的尿液顏色都比較深,好幾次呈現黑色,初期以為是出血,帶小欣就醫,卻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小欣上了國小一年級才確診為「黑尿症」。
小欣的媽媽說,小欣現在正值青春期,黑尿症讓她擔心他人的異樣眼光,特別是怕上廁所發現自己的尿液顏色。小欣幼時,除了尿液顏色異常以外,身體並沒有太大的異狀,不過近年他們最擔心的「關節發炎」已陸續出現,有幾次小欣走路到一半突然無力,被迫坐在原地,站也站不起來,等到有人發現才趕緊協助就醫。
李妮鍾表示,黑尿症患者出現關節疼痛,臨床上也僅能提供止痛藥協助,至今未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改善。隨著藥物「尼替西農」被發現對於能減少尿黑酸的生成,歐盟也將其列為可治療黑尿症的藥物。今年申請黑尿症列入罕病,政府終於預告將其列入,期待後續能協助患者爭取藥物,改善生活現況。
小欣的媽媽說,罕病基金會在政府尚未將疾病列為罕病之前,就將黑尿症納入基金會的照顧範疇中,協助家屬以及患者面對疾病,也積極連結罕病家庭之間的聯繫,至少在面對疾病上「不孤單」,且提供各項的資源,像是就醫的方向等,之前住在高雄,尋醫多年,經轉診至台大才確診黑尿症,中間也花了非常多心力,非常感謝罕病基金會的協助。
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許多罕見疾病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發展,更能幫助確診,不過,許多國外都已經列為罕見疾病的病名,台灣列入時間慢,也讓患者在求診的過程中,難以被認定為重大傷病,也期待政府能協助更多的罕病患者獲得支援。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999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