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罕病家園成立走過13年 帶罕病兒走出家門心願終實踐

聯合報/2022.10.22/記者陳雨鑫

「13年前許下的一個願望,希望能讓罕病兒走出家中,給他們心靈一個家園。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大家都叫她陳姐,她訴說從發願的實踐,足足走了13年,過程無比艱辛,罕病基金會於新竹關西設立的罕病家園今終於正式啟用,將提供跨病類罕病患者使用,創造最大交集。

罕病基金會已邁入第二個十年,罕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說,罕病基金會從發想到設立僅花了一年,從推動立法到把法源送進立法院到成立,只花了半年,但與陳姐一起發想設立的罕病家園卻走了13年。

曾敏傑表示,罕病患者或是罕病家屬面對疾病的衝擊遠高於其他疾病,病患少、取藥難,甚至大多數的罕病是無藥可醫,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得與輪椅共行,許多患者及家屬不敢,也害怕面對社會,把自己關在家中,成了當時罕病家庭的常態。

他說,13年前與陳姐一起發願,希望能成立一處可以讓罕病家庭互相交流、互相砥礪,也能讓罕病患者自由休憩的場域,原本以為只要找到場域就能圓夢,座落在新竹關西8000坪的地,基金會透過存款慢慢攢錢,以及各界的善心人士捐款終於買下,後續又面臨地目需變更問題,解決了地目,又面臨到周邊居民對於罕病的誤解,認為罕病會傳染,抗爭聲浪四起,一路走來風風雨雨。

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說,罕病基金會一手成立的「罕病家園」,應該是全球第一處,完全透過民間的力量創造的罕病公益空間。台灣約有1萬8千多個罕病家庭,囊括276種病類,其中七成以上沒辦法透過藥物等積極治療,僅能透過各種方式延緩。

罕見家園屬於第三類身障福利機構,結合醫療與服務。提供的設施包含喘息、復健、療癒、諮商、休閒等。陳莉茵表示,家園內的「關心丘」將會成為未來的手作會館,讓患者能提供一些產值,不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幫助,而是在有餘力的時候,將自身的能力也能貢獻給社會。

前立委楊玉欣表示,身為患者,她相信許多患者都跟她一樣,每天都在想著「我為什麼要這樣活著」、「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面對疾病不是這麼容易,每天努力安頓著自我的身心,她認為就是社會最寶貴的資產,如果能有任何的力量,她相信,病友們願意付出給社會的遠比社會願意給予的更多。

罕病基金會董事、律師李宗德說,罕病用藥常受到限制,國內正在發展的再生醫療三法,罕病要把握機會,爭取各種治療的機會,讓生命得以延續,發光發亮。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06927


罕病家園提供各種設施,包含喘息、復健、療癒、諮商、休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