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照亮罕病/女兒罹肌萎症 媽媽嘆:有藥用不起

聯合報/2022.10.05/記者蘇湘雲

11歲王小妹在一歲後確診罹患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因健保規定需「一歲內確診SMA,且接受治療年齡未滿七歲」才能接受健保給付用藥,她的確診年齡超過健保限制數個月,加上年紀漸長而無藥可用。王媽媽因此心痛發出「明明有藥可用,孩子卻因健保限制而無法用藥,被迫等死」的悲嘆。

三種治療藥物 僅一種獲健保給付

SMA主要分為三型:第一型為嚴重型SMA,第二型為中間型SMA,第三型為輕度型SMA。多數病友因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而導致肌肉萎縮、麻痺,也飽受脊椎側彎之苦,嚴重甚至需要開刀治療,王小妹便是如此狀況。

現今治療SMA選項,包含脊髓內注射用藥(俗稱背針)、口服藥物與基因治療,台灣上市的三種SMA治療藥物中,只有一種脊髓內注射用藥獲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嚴格,其他藥物則沒有健保給付,價格昂貴,多數病友根本無力負擔。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111年8月罕見疾病通報個案中,SMA病患為515人,但健保署109年7月至111年6月統計,獲健保給付用藥的SMA病患人數只有41人,連整體病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王小妹正是其一。

看著病情惡化 多數病人無法用藥

談起王小妹的發病情況,王媽媽回憶道,十年前王小妹一歲多的時候,發現她走路頻頻跌倒,短短一分鐘竟跌倒兩、三次,驚覺不對勁,趕緊求助小兒神經科醫師,經檢查確診罹患第三型SMA。醫師直言,「她雖然不會馬上面臨死亡關卡,但會持續惡化,可能終其一生坐輪椅,仰賴他人照顧。」這類第三型SMA病患,幾乎都在一歲後發病,因而注定被排除於用藥門檻之外,許多病童及其家人看著病情逐漸惡化,卻無法用藥而非常心急。

即使醫師已宣判王小妹未來命運,她的父母不肯放棄希望,除了帶王小妹接受民俗療法,也積極復健,希望延緩她的肌肉功能退化,由於脊椎側彎日漸嚴重,王小妹去年接受了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復原過程的辛酸血淚,更是外人無法體會。

目前王小妹講話條理分明、反應機靈,寫一手好書法、喜歡玩遊戲、看動漫的她,希望長大後能當律師,學習「如何不帶髒話罵人」。對王媽媽來說,她只期盼王小妹可以「好好走路」,但唯有健保擴增藥物給付條件,王小妹才能真正邁向獨立自主的人生。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62163


罹患SMA的王小妹(左)與媽媽(右)感情很好,王媽媽希望健保放寬用藥限制,讓王小妹盡快有藥可用,並有獨立生活的機會。記者邱德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