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2.09.09/記者陳雨鑫
39歲那年,王建堯被診斷罹患罕病「夏柯-馬利-杜斯氏症(CMT)」,翻轉過去醫師診斷的「多發性神經炎」,但也從可以控制的疾病到無藥可醫。那年王建堯深陷在「為什麼是我」的負面泥淖中,但得知兒子也被診斷有同樣的罕病,他選擇正面面對,與疾病共存,「示範不要當病人」,要讓兒子知道,「你也可以」。
今年54歲的王建堯說,從小寫字醜、體能差,從來沒想到這是罕病吞噬身體的序曲。20多歲時,一些精細動作開始無法進行,一般人不費吹灰之力的開喇叭鎖,對他簡直是地獄,得轉好多次,還要靠身體的力量才能開門。看過很多科的醫師都判定是多發性神經炎,導致四肢動作出現異狀。直到39歲,體能嚴重下降,左腳腳趾及腳掌無法抬起,才確診是夏柯-馬利-杜斯氏症。
「夏柯-馬利-杜斯氏症」正式名稱為遺傳性運動及感覺神經 病變,是由夏柯、馬利及杜斯三位醫師完整描述的一種遺傳性周邊神經病變。這是遺傳性周邊神經病變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會於幼年時發作,手腳無力但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常見的徵象是跑不快,細微動作困難,腳板無法抬起。
王建堯說,生病後「好怕被裁員」、「好怕拖累家人」,各種「好怕」吞噬他的日常。他不希望家人被他的疾病拖累,避免公司因疾病把他開除,確診那一年決定轉考公職。從原本擔任工業工程師的他,經一年努力順利考取公職,擔任法院書記官。他笑說,公職退休時間,可能差不多也是自己開始臥病時間,後半輩子人生,他一定要好好打算。
王建堯說,確認罹患罕病後,時常要去醫院復健,復健師總會叫他拿球、拿東西,認為復健過程太過無聊,乾脆嘗試畫畫,沒想到一畫就從40歲畫到現在,畫畫也是他讓心情平靜的方式,而他的畫作也被全聯選為咖啡杯套的圖樣。
除了王建堯,同樣罹患罕病的徐藝玲、江庠鏵也透過一張張畫紙,展現對生命的韌性。罕病基金會於9月9日起至10月4日,於中正紀念堂一樓二展演廳展出「躍動-罕病基金會文創成果暨體驗展」,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夏柯-馬利-杜斯氏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簡稱CMT)
根據罕病基金會資料,Charcot-Marie-Tooth 氏症是遺傳性周邊神經病變疾病之總稱,致病基因目前已被確認就有30多種,根據基因及症狀嚴重程度不同,分為多種類型。
正常的周邊神經內,由運動神經元來接受大腦訊息並指揮末端肢體的運動,並接受外界溫度及觸覺傳送至大腦。由於患者周邊神經功能缺損,使肌肉運動功能及感覺中樞功能皆受影響。一般而言,根據周邊神經受損部位,分為兩類:一、脫髓鞘病變,即為神經細胞外層發生病變而導致。二、軸突退化,即神經細胞本身發生病變所致。
此疾病通常無性命危險,也幾乎不會傷害腦部功能。高足弓(high arched foot)通常為第一表徵,也有患者為扁平足,腳部呈現拱形及易彎曲的腳趾頭。由於末端神經逐漸退化,緩慢地喪失正常手腳功能,末端肌肉因而無力,肌腱反射漸漸消失,遠端肌肉消瘦且薄,影響患者行走能力,跌倒或扭傷是常見之事。患者手部功能因肌肉無力而無法做某些動作,如寫字、扣扣子、拉拉鍊等,需進行職能治療來改善。
有些患者會喪失感覺中樞功能,例如觸覺,患者無法感受溫度變化,或是受傷了不自知。由於肌肉萎縮、活動下降及循環變差,會有手腳冰冷現象或是腳部水腫情況。呼吸肌無力的情況較少見,一旦發生會有生命危險,需要呼吸治療師協助評估是否需要呼吸器。
目前並無根治的治療方式,僅能症狀治療。維持運動是很重要的,物理治療應針對患者需求設計適合的動作,訓練尚未萎縮的肌肉。足部變形可穿矯正鞋,協助患者行走,並配合適當的復健,有計畫的中等程度運動可以幫助肌肉成長及關節活動。飲食方面須注意體重控制,避免體重過重而影響行動,並增加關節與肌肉的負擔。
資料來源: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b2/content/category_id/1/id/21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60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