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2022.08.28/記者林芷瑩
雲南3歲大男童徐灝洋,2020年確診患上遺傳性銅缺乏疾病Menkes綜合症(Menkes Syndrome),為了緩解症狀,他每晚都要注射「組氨酸銅」。新冠疫情斷了境外就醫拿藥的渠道,為了讓兒子有藥可用,只有高中學歷的父親徐偉決定自製藥物,延緩兒子的病情發展,他亦因此被稱為「藥神父親」。然而,Menkes根本無法用藥物治癒,基因治療被當作最後的希望。今年6月,在灝洋的3歲生日後,雲舟生物、藍圖生物和九二〇醫院共同為他完成了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達到治療目的。多項臨床前研究表明,基因治療或是Menkes患者最有希望的治療策略。
去年10月,雲舟生物與開發基因藥物的藍圖生物合作,趕在顥洋今年的3歲生日後不久,為他進行首次的Menkes綜合症基因治療。通過九二〇醫院的協助,昆明霍普禾森醫院的IIT(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正式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IIT是一個研究性的臨床項目,具有一定的未知風險。但徐偉仍然堅持嘗試,不僅為了兒子顥洋,他也希望能通過本次IIT研究,為其他Menkes患者提供寶貴的科研數據。
8月23日,徐偉在微博發文宣布,「孩子終於完成基因治療,並得到了改善」。他計劃將實驗設備免費共享給罕見病患者,希望其他無藥可用的罕見病患者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自救。
徐偉接受《時代周報》訪問時稱,他並不建議大家複製其經歷,因為並非所有病症都像Menkes般,可以使用化合物緩解。他解釋,共享實驗設備是希望患者組織能自發推動前期研究,獲得有效數據後再尋求臨床研究。
徐偉表示,顥洋現時平趴在床上,可以輕鬆地轉頭了,但他仍然不敢鬆懈,「因為是全球第一例接受基因治療的Menkes,還不確定藥效發揮時長,現在看已經在慢慢改善。接下來,就是等待」。
智慧芽全球新藥情報庫負責人、生物醫藥產品總監裴立東介紹,製藥是一項需要高度知識與條件的科學過程,若徐偉的經驗被複製,由醫藥知識不足的人從事藥品研究工作,就會造成嚴重後果,也可能出現大量不可控的不良反應,「他的經歷不可複製,也不能被複製」。有業內人士稱,徐偉的經歷影響著其他罕見病患者和家屬,後者或會自行聯繫藥企研發基因藥。
《2022中國罕見病行業趨勢觀察報告》顯示,全球已知罕見病超7000種,僅有5%的罕見病存在有效治療方法。2018年5月,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收集121種罕見病,其中86種在全球有治療藥物,77種在國內有治療藥物。目前,中國罕見病藥物以仿製藥和海外引進為主,創新藥物研發積極性不足。
新聞出處:https://reurl.cc/60v76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