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主動脈疾病恐致命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解危機

聯合新聞網/2022.07.13/記者張文益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從心臟出口一路貫穿胸部及腹部,分為胸主動脈與腹主動脈。由於主動脈是心臟血流傳輸至身體重要組織器官的要道,一旦發生剝離或主動脈瘤破裂(血管膨大、外觀看起來像顆瘤),若未即時處理,恐有生命危險。

林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胡珀元表示,治療主動脈疾病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另可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術後傷口小、復原快,此外,在進行主動脈瘤支架手術時,可考慮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預防支架移位或滲漏等情形,尤其是瘤頸短、主動脈瘤形狀特殊或角度大的患者。

主動脈總長度約70至140公分,外觀如同拐杖,靠近心臟出口的頭部位置稱為「升主動脈」;彎曲部位看起來形似弓箭,又稱為「主動脈弓」;至於拐杖的身體又叫「降主動脈」。胡珀元主任說,就像自來水廠供應每家每戶用水,主動脈也是供給全身血液的重要通道,一旦血液傳輸過程中發生管路問題(主動脈剝離或主動脈瘤),就須立刻積極治療。

由於主動脈剝離無前兆,依破裂位置最緊急情況是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裂開,此時血流壓力會從順著破口向下沖裂血管。胡珀元主任表示:患者就會像「有人拿刀在割身體」,症狀包括一路從前胸痛到後背的強烈劇痛感、冒冷汗、肚子痛等,一旦沒有24小時內緊急手術,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會死亡,每多1小時死亡率會增加1%。

相較於升主動脈與弓主動脈破裂,雖然降主動脈剝離較不緊急,一般以藥物治療優先,但如果撕裂部位太大,且已壓迫到原來血管,造成腎臟及腹部器官的血流供給受阻,此時也應立刻接受手術治療。

胡珀元主任指出,一般治療主動脈剝離以傳統開胸手術為主,但部分患者主動脈破裂的範圍過大,身體無法承受「開胸剖腹」的巨大傷口,因此目前臨床上多採複合式手術治療,亦即先開胸手術將破裂處以人工血管置換,並在降主動脈內放置支架來封住裂口,如果擔心日後血管滲漏或支架移位,這時還可使用血管內固定錨釘來固定支架(需自費),原理如同家中安裝鐵架時,加鎖螺絲釘,這樣一來主動脈支架就能牢牢固定在主動脈內,避免日後出現縫隙造成血液滲漏或支架位移的問題。

胡珀元主任回憶起,曾有一名70歲男子,有高血壓病史,平時血壓控制得不錯,每天都會晨泳。沒想到某日晨泳時,突然休克倒地不起,現場民眾趕緊做心肺復甦術CPR急救,並立刻將他送醫。檢查發現男子的主動脈剝離嚴重,瀕臨破裂,進而壓迫心臟跳動,胸主動脈裂孔的血流更往下沖裂腹主動脈,胡珀元主任率領醫療團隊緊急進行複合式手術,先開胸置換人工血管,同時裝置主動脈支架,手術歷經約10小時,終於將男子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目前定期回診追蹤中。

主動脈支架手術除了用於主動脈剝離,對於主動脈瘤治療也有不錯效果,尤其主動脈直徑超過5公分,或生長速度太快、半年長0.5公分以上者,接受支架手術治療可預防主動脈瘤破裂死亡風險。

胡珀元主任指出,無論是傳統開胸或主動脈支架手術,患者術後必須好好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建議收縮壓應低於130毫米汞柱,飲食需少油、少鹽、少糖,並避免情緒劇烈波動與高強度運動,尤其術後3個月內切勿做擴胸運動,以免胸骨裂開或主動脈支架移位,影響傷口癒合。最重要的是,術後一定要回診追蹤,定期接受電腦斷層(CT)及磁振造影(MRI)檢查。

由於急性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趨勢,胡珀元主任提醒,有高血壓或罕見疾病—馬凡氏症患者,一旦發生急性胸痛,一定要立刻就醫。至於主動脈瘤雖然不如剝離情況那麼緊急,但平時也不易有症狀,他建議60歲以上民眾可安排健康檢查,尤其出現咳嗽、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腸道消化不良或便秘等,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胸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壓迫引起,最好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治療。

新聞出處: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7/641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