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2.07.23/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
癌症希望基金會廿一日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發現,七成五癌友都曾自費治療,兩成自費破百萬,只靠健保治療癌症癌友,比率僅二趴,推論「健保保護不足已無法迴避」。
從健保總額分配看,納入給付藥品達一萬六千項,絕大部分用藥都獲健保保障。一一○年癌症病患約八十萬人,醫療費用達一三○一億元,超過健保總額預算八分之一;健保確實投入不少資源救治癌症病人。
分析歷年健保醫療分項費用,藥費占率從八十五年的廿六點一%上升至一一○年的廿八點九%、檢查檢驗費占率更從三點四%上升至十二點七%。從藥商或醫界看,處方開立就算是健保藥品費用支出;但就健保署角度看,病人確實將藥品服用才是健保真實應負擔費用。二者間認知及實際差異,是我們一直努力拉近的距離,例如雲端藥歷查詢大幅遏止重複開藥問題。近期要推出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新制,希望民眾除提高服藥遵從性外,在醫師開立處方過程中能多溝通,不必要的就不開,畢竟需多付部分負擔的錢。
健保每年新藥預算在廿到廿五億元間,非常有限,一一一年待納入健保給付新藥及擴增適應症申請案件,預估約需六六億元,其中癌藥五五億元。價格昂貴的癌症新藥不斷爭取納入健保,及高額血友病與罕病用藥給付,這些都考驗如何在健保財務穩定與病人權益間取得平衡。
健保藥費約每六元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即便如此,仍擋不住高價新興療法與精準醫療趨勢。昂貴治療費用,不僅癌友吃不消,全都納入給付也有困難。癌症希望基金會跟我們都共同喊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我國健保與商保重疊性太高,保了商保卻可能沒保到位,期望透過資訊公開,請商保公司規劃合適商品協助癌友減輕治療負擔。
目前全年每人平均門診就醫次數約十五次,健保署推出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政策,希望民眾改變不必要就醫行為,以一○九年西醫門診申報資料推估,每人每年減少一次就醫,平均醫療支付點數可節省三七八億點,其中藥費一一四億,再加上每年廿五億新藥預算,合計近一四○億元,這些錢的四成足夠給癌症新藥納健保,其他費用則可挹注醫療人員合理給付費用。
健保總額費用是固定,採用使用者付費概念調整「部分負擔」,應可讓醫療提供者與民眾重新思考目前醫療行為,共同撙節不必要檢查及用藥,有了足夠財務預算,新藥、新醫材、新療法可加快速率納入健保給付,受惠的是全體國人。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339/6481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