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台大醫院療法突破罕病侷限 AADC患者平安長成18歲女高中生

蘋果日報/2022.07.22/記者林志怡

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基酶 (AADC) 缺乏症是遺傳性罕見疾病,台灣每30,000人中有一例,多數在嬰兒時期發病,很難活過6歲,但台大醫院成功開發緩解症狀的療法,並取得歐盟認證,成為世界第一個成功開發對應療法、並取得國際組織認可,而最早接受治療的病友目前也已18歲。

AADC缺乏症患者體內因為缺乏關鍵酵素,患者在嬰幼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可能有嚴重的動作障礙,且會反覆發生類似癲癇的症狀,發作期間完全無法進食或休息,而以往即使透過多巴胺藥物治療,幸運的個案可活到10歲,但病童普遍會在5-6歲因功能障礙死亡。

然而,經過台大團隊開發的AADC缺乏症療法治療後,許多個案病況明顯緩解,首位接受治療的病患琪琪(化名),今年已是18歲的高中生,而AADC缺乏症病友聯誼會副會長陳姿縈的孩子宥宥(化名)也有AADC缺乏症,現已9歲,也能做一些基本的動作和回應。

回顧孩子的治療路,陳姿縈說,一開始求醫無門,覺得孩子不對勁,卻不知是什麼病,當時以為,結婚、生小孩後,把孩子放托兒所、放學校,孩子慢慢就會自己長大,父母把吃的、用的顧好就行,結果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怎麼幫孩子完成生命、怎麼帶著孩子持續走下去,這些都要思考。

對於AADC缺乏症療法的開發過程,台大醫院小兒科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說,剛開始找過外國人、找過藥廠,「但沒有人要裡我們,因為(市場)實在太小」,且當時基因治療還是「技術」、不是「藥物」,想做就要找醫事處,偏偏醫事處聽不懂這是什麼東西,「那時快瘋了,根本談不下去、無從談起」,無可奈何下才直接去找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找立委,溝通後終於得以進行開發。

胡務亮回憶,第一台刀從白天開到晚上,整整8小時的手術,醫師非常辛苦,家長在手術室外也等得很瘋狂,「那樣的時間就像是永遠一樣」,後來申請生醫製藥大型計畫,明明已經通過了,卻偏偏缺了另一項審查,而且審核標準中,「說要做好病毒、合乎規格才能放行,但我兩手空空,哪來的病毒?」

想起那段時間的艱辛,胡務亮一度難過到說不出話,所幸當時得到各方捐助,才能繼續進行臨床試驗,第一次看到看著原本連動都不能動的孩子抬起頭,「真的要說的話,那就像是奇蹟」;目前此療法雖已得到歐盟認證,但在台灣真正上市、造福病友,還需要經過食藥署等單位審核,下階段目標是取得美國FDA核准。

新聞出處https://www.appledaily.com.tw/life/20220722/D1D3443DCB88CE15F92373E650

台大醫院開發的AADC缺乏症療法,讓病童症狀大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