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2.07.22/記者沈能元
國內罕見疾病共有240種,其中約9成8是基因變異所致,基因治療是所有罕病病友的期待。台大醫院經多年努力,針對罕病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基酶(AADC)缺乏症的腦部基因治療,本周三獲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同意給予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eladocagene exuparvovec)上市許可。
罕見疾病基金會表示,自二代健保以來,公告罕藥至納入健保給付平均約需30個月,如今尚有19個罕藥等待健保給付,迫切期望此治療往後能獲健保給付,讓AADC缺乏症病友可以使用。
依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有60位AADC缺乏症患者,這類病童自嬰兒時期即出現各種問題,無法像正常孩子生長,最令病童家長痛心的是,每隔不久,病童就要經歷長達數小時類似癲癇發作的症狀,稱為動眼危象,發作期間無法進食與休息,對病童及家長都是一種折磨。其他症狀還有餵食困難、昏睡、肢體張力低下、情緒不穩等,且有些運動障礙和巴金森氏症相當相似。
臨床治療方面,部分AADC缺乏症病童經多巴胺受體刺激物的藥物治療,幫助改善一些運動功能,僥倖可以活到10歲,但台灣病童對藥物反應不佳,平均5至6歲即因功能障礙而死亡。因此,2007年時,一群不放棄治療的病童家屬著手尋找解藥。
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教授胡務亮說,台大醫院於2010年2月經衛福部同意,透過恩慈療法針對AADC缺乏症病童展開基因治療,4歲病童琦琦成為全球首例治療個案,現在她已是18歲的高中生。台大醫院至2020年已治療30位病童,治療最小年齡是19個月,最大的是8.5歲。
今年剛過10歲生日的奕旭,2.5歲接受治療,從發展遲緩、軟趴趴,連吞嚥、吃東西都有困難,到現在可以上學、和爸媽一起吃美食、遊玩。奕旭媽媽給予後續接受治療的家長建議,術後照顧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療團隊進行步態訓練,耐心陪伴孩子練習,一定會有成果的。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樂見AADC缺乏症的最新基因治療上市,迫切期望,這成果真正能讓台灣AADC缺乏症病友使用。她憂心的說,近年來,健保因財務困難,罕藥給付也日益艱困,經統計,自二代健保以來,公告罕藥至納入健保給付平均約需30個月,如今尚有19個罕藥等待健保給付。
陳莉茵表示,國內罕病有240種,健保給付61種藥物、治療36種病類,於罕藥可用的病類僅占15%,其餘疾病病友仍期盼治療藥物研發,進入健保給付。2007年起,罕病基金會責無旁貸地随著醫師與家長一同努力,協助AADC缺乏症家屬組成聯誼會,由陳莉菌帶领家屬奔走籌募經費,最终接獲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及已故總裁張榮發鼎力支持。
罕病基金會董事長林炫沛說,很榮幸參與見證這場基因戰役,這不僅是醫療,也是醫病合作的成功案例。
AADC缺乏症病友聯誼會副會長陳姿縈說,聯誼會的家長們非常團結,並信任醫療團隊規劃,耐心等待治療,感謝台大團隊專業照護、已故總裁張榮發無私貢獻,以及罕病基金會成為大家的支柱。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480571?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