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2.03.17/記者許政榆
在台灣,盛行率低於萬分之一的疾病,被定義為罕見疾病,但根據統計,台灣接獲通報的罕病患者已有1.6萬人,並非少數族群。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鄭淑美,本身就是罕病患者,早期常常心跳加快,原以為是心臟不好,後來才知是罕病,但還沒確診時常被誤解,甚至被說「裝病」,不僅承擔身體疼痛,還要背負極大心理壓力。
鄭淑美是法布瑞氏症患者,此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和腎衰竭,起初自己坐著織毛衣,卻突然感到心跳加快,當時以為只是單純心律不整,沒想到多年後竟被診斷出罹患法布瑞氏症。部分患者末梢神經會疼痛、燒灼感,有時更嚴重到難以承受,影響生活品質。她呼籲,民眾如果有疑似症狀,且一直找不出病因,應聯想可能罹患罕病,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即便無法治癒,也能與病和平共存。
台灣黏多醣協會創會創辦人蔡瓊瑋的兒子道道(化名),4歲時發育情況緩慢,而且語言和肢體開始出現障礙,長相也和其他孩子不同,當時看了很多醫生,卻找不出病因,直到孩子5歲半才被證實罹患黏多醣症。後續因丈夫工作關係,全家搬到英國居住,透過當地醫療團隊及協會,才對黏多醣症有更深入了解,也接受了許多幫助。
蔡瓊瑋說,兒子9歲時病情已進入末期,經歷12次大小手術,後續回台灣接受治療,她充滿感謝地說,黏多醣症可以透過新生兒篩檢發現,治療方式也從過去骨髓移植,到現在的替代酵素療法,有更多選擇可幫助更多患者。
偉偉(化名)出生9個月大時,出現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媽媽緊急將偉偉送醫進行氣切手術,幸好挽回一命,但卻被告知孩子患有龐貝氏症,即便政府有做的篩檢都做了,但卻疏忽了額外勾選自費的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台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期盼透過衛教宣導,讓更多人認識罕病、理解罕病,也期盼未來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能列入公費檢查,避免類似的遺憾再發生。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約有7000種罕見疾病,其總人數更突破3億人,台灣截至109年1月,接獲通報的罕見疾病人數已達1萬6千多人,因此罕病並非少數族群,日前多家台灣的罕病協會也共同呼籲,希望社會大眾給予罕見疾病更多關注。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172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