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22.03.17/陳又嘉
在台灣,盛行率低於萬分之一的疾病被定義為罕見疾病,雖然在社會上只是少數族群,但根據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約有7,000種罕見疾病,總人數更突破3億人;而台灣截至109年1月,接獲通報的罕見疾病人數已達1萬6千多人,因此罕病並非少數族群。日前台灣多家罕病協會共同呼籲,希望社會大眾能更多關注罕見疾病患者。
龐貝寶寶延誤治療 緊急氣切挽回性命
偉偉(化名)在父母的期待下順利誕生,也在愛與呵護中逐漸成長,但在9個月大時出現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因此緊急將偉偉送醫進行氣切手術,雖然挽回一命,但卻得知孩罹患龐貝氏症。
「政府讓我們該做的篩檢都做了,但卻疏忽額外勾選自費的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台灣龐貝氏症協會鄧慧娟理事長轉述偉偉媽媽無奈的自責心聲。在台灣,有許多父母不明白也不重視該項篩檢,而嬰兒型龐貝氏症患者剛出生時症狀通常很輕微,如肌肉偏軟,因此不易被察覺,一旦等到呼吸異常等明顯症狀出現後,可能已心臟肥大或肌肉發炎指數過高,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
鄧慧娟補充說明,也有部分龐貝氏症患者屬於晚發型,自一歲以上至成人都可能發病,伴隨呼吸容易喘、早晨頭痛或肌肉無力(如無法完成仰臥起坐或原地定力跳遠等症狀)。因此須不斷作衛教宣導,讓更多人認識與理解罕病,期盼未來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能列入公費檢查,避免類似的遺憾再度發生。
兒患黏多醣受國外幫助 促使回台創立協會
台灣黏多醣協會創會創辦人蔡瓊瑋分享孩子罹患罕病的心路歷程,兒子道道(化名)4歲時,開始發現發育情況緩慢,語言和肢體開始出現障礙,長相也和其他孩子不同,看了很多醫生卻找不出病因,直到5歲半時才被確診為黏多醣症。幾年後她的丈夫因工作關係全家舉遷至英國,透過當地醫療團隊及協會,才對黏多醣症有更深入了解,也受到許多人的幫助。
然而道道9歲時已進入末期,歷經12次大小的手術,後來回台灣持續接受治療,並創立協會希望能幫助更多病患,當時國內網路並不盛行,所以常帶著孩子上電視曝光,希望透過此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黏多醣症。她很感謝醫學進步快速以及政府多方支持,目前黏多醣症能透過新生兒篩檢即可發現,也從過去骨髓移植進展到使用替代酵素療法來作治療,有更多選擇可幫助更多患者。
自認心臟不好 多年後竟診斷出法布瑞氏症
法布瑞氏症也是一種罕見疾病,常見症狀包括如胸悶、胸痛和腎衰竭,但許多人不夠瞭解該疾病而經常被誤診。台灣法布瑞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鄭淑美說道,當時她正坐著織毛衣,卻突然感到心跳加快,以為只是單純心律不整,沒想到多年後竟被診斷出罹患法布瑞氏症。
鄭淑美無奈表示,從沒想過這些症狀是罕病造成的,有部分患者末梢神經會出現疼痛與燒灼感,有時更嚴重到難以承受,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在尚未確診為罕病時,常被旁人誤解,以為是裝病,不但要承受身體疼痛,還要背負極大的心理壓力。她提醒民眾若有疑似該疾病症狀,且找不出病因,即應該聯想到有罹患罕病可能性,也鼓勵患者要積極配合醫囑治療,即無法治癒,也要與它和平共存。 罕病不罕見,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支持。
賽諾菲為罕病最早投入研發者之一,自1991年開始執行罕病人道計畫(Humanitarian Program),已有超過3,300人受惠,目前已遍布全球100餘國,該計畫仍持續進行中。未來期望有更多病友能盡快獲得良好醫療照護,並攜手各界的支持,牽起每一個罕病族群,讓他們不再孤單。
新聞出處: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biomed/6112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