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21.12.18/記者張沛森
58歲的張惠美曾是留美企管碩士,卻因罹患肌肉萎縮罕見疾病,轉變為輪椅使用者,不過她仍積極以障礙者的角度倡議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今年12月3日「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獲桃園市頒發「模範身心障礙者」殊榮。她說,身障者往往易遭他人異樣眼光,但每個人被創造來到這個世界,就有他的使命存在,與其封閉自己,不如走出戶外,對著人群笑一下,說聲「你好」,人與人就有了善的連結。
張惠美說,小時候她很喜歡戶外運動,經常爬山、健走,後來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就讀企業管理和會計系碩士班期間,慢慢發現書變得很重、常拿不起來,即使拿起來也變得吃力,有時候也會無緣無故跌倒,加上之後的一場車禍,自己復原得很慢,這才發現身體不對勁,後來返台工作,竟被診斷出罹患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萎縮症。
張惠美說,在一次教會舉辦的活動中結識她的先生,因為雙方有共同的信仰,決定共結連理;結婚後,生了第一個小孩,看到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可是身體狀況卻逐漸走下坡,尤其懷了第二胎後,因為嬰兒的營養來自母體,加上自己身體惡化的很快, 生產前、懷孕後期的3個月幾乎都得躺在床上;而小孩出生後, 她雖還是可以走一走,但外出擔心會跌倒,因此需要代步車助行代步。
她說,讓她感到窩心的是一對兒女年紀漸漸懂事後,看到她行動不便,也會在外出時主動幫她拿東西、提包包,長大後也會主動洗碗和打掃等幫她分擔家事。
她說,16年前小孩子還年幼,經常帶著小孩子外出看看這個世界,但當時台灣的無障礙環境還不友善,到了公園門口小朋友一下子就跑不見了,而她乘坐代步車,有很多地方都進不去,也追不上小孩的腳步,讓她百感交集,這時她才覺得身障者母親在教養小孩的時候,若帶他們外出參與社會活動,竟然比一般的母親還要困難,所以覺得自己有必要為這群特殊的母親發聲。
張惠美表示,一個行動不便的母親,連日常生活中簡單帶孩子出遊、到診所就醫、甚至走在騎樓下都是困難重重;尤其她當時還須看顧家中年邁且有重度照顧需求的母親,因此對台灣長期照護和障礙者生活權利嚴重被忽視更有所感。
她說,當時家人認為她既然生病了,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裏,儘量不要外出,她自己也一度把自己封閉起來,可是有一天朋友帶她到教堂信了天主,有了宗教信仰後,在她心中漸漸形成一個信念「天主創造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其生存的使命」,於是她走了出來。
深知疾病的痛苦,張惠美積極為爭取障礙者權益而努力,她加入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歷任副秘書長、秘書長、理事等職,目前擔任勞動部促進身心障礙者訓練與就業推動小組第五屆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者權益促進會理事,經濟部標檢局日常生活用品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桃園市身心障礙聯盟顧問,都是致力於推動身障者平等的社團。
由於自己曾有美國留學經驗,張惠美積極與美國官方接洽協調,希望拓展台灣障礙者的國際視野、汲取美國障礙者權利推動的經驗。經過不斷努力,不僅為台灣的障礙者爭取到參訪美國的機會,自己更受邀參加美國國務院的國際訪客領袖計畫「保障障礙者的權利」專案培訓。回到台灣後,她更與夥伴規劃辦理「讓台灣障礙者成為世界公民」國際研討會,致力推展台灣障礙者權利意識的覺醒與提升。
張惠美表示,以前外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自從行動不便、坐在輪椅上後,在外總是會感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心想「他們是在嘲笑我,還是看不起我」?曾經因此讓她封閉起來,可是轉過念頭,何不對著人群微笑,向著迎面而來的人說聲「你好」,嘗試幾次後便發現得到了對方釋出的善意,開啟了人與人善的連結,也讓她仍感覺到世界的美好。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211218/T7FJ2QIY6NGY3DFH3OV2TO2JW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