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1.08.23你是固定會捐款的人嗎?還是看到公益廣告、超商收銀機旁的募捐箱才會臨時意動掏出錢包捐款的人呢?隨著新冠疫情升溫,從上半年發佈三級警戒開始至今,全台高達9成社福機構的財務受到嚴重影響。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表示,過往不少社福機構,透過所在服務據點銷售各式產品的研發,像是烘焙品,或是手作物品,作為機構營運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但疫情減少人與人接觸,社福機構銷售業績大幅下滑;同時,社會大眾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導致捐款意願減少,社福機構面臨資金缺口,成為隱而未現的重災戶。
民間捐款、政府補助及業務收入是社福機構主要三大收入來源。在資源、影響力有限的情況下,中、小型機構往往選擇申請政府專案來補貼財務缺口,儘管政府專案申請需要繁複的程序與文件,一旦熟悉後難度就會大幅下降;部分專案也包含補助人事費與培訓機會,對社福機構經營與人事穩定帶來好處。
陳永泰公益信託推動傳善獎七年來,觀察到約有3成的中、小型社福機構收入主要仰賴政府補助;甚至有少數幾家機構來自政府補助的收入比例超過8成,代表這些機構過於依賴政府,倘若未來面臨施政方向突然改變,極有可能造成機構收入驟降或是組織調整的困難。
另一方面,許多機構在執行政府專案時為了符合結案需求,可能偏離機構成立的初衷,導致服務的價值不復存在。加上專款專用的限制,阻斷機構創新與改變的可能性,造成機構服務僵固,趕不上個案需求等狀況。
因此,傳善獎提供每家得獎機構每年400萬、連續三年共1,200萬穩定且沒有使用限制的資金,讓社福機構有機會打破過往藩籬,為機構自身發展放膽嘗試、創新,也為弱勢打造更貼近需求、不流於形式的服務。
其中也不乏善用政府專案,同時運用傳善獎的補助做到創新與另闢財源的社福機構。以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為例,長年參與衛福部的培力計畫,提供協會內社工穩定的學習管道與資源支持,也在傳善獎的肯定與支持下,成立視多障日間服務中心與雲端千眼平台。
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王晴紋總幹事表示,「我們意識到創新服務需花更多的精力和社會大眾溝通,結合傳善獎提供的宣傳資源,我們同時組建專門的行銷團隊,讓傳善獎產生的效果不停歇。」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從105年獲獎後連續三年間,捐款收入從1,153萬增加至2,087萬,成長幅度高達81%,既獲得補助又能提升機構能見度,增加捐款是一件雙贏的喜事。
另外,獲得兩屆傳善獎肯定的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執行長吳易峰也說:「透過傳善獎的資源傳播,我們才意識到素材與行銷的重要性,勵友開始多元的嘗試,也有社工夥伴專職投入行銷。」進而展開社群經營、數位廣告投放,到推出義賣商品,透過每一次創新的嘗試,強化機構服務的認知度,讓社會大眾有全新視角認識機構。
好的行銷是一塊敲門磚,讓社福機構在照顧個案時也能募得更多資源跟擴大知名度,一旦有足夠的影響力,才有機會引導社會大眾、民間企業意識到機構的存在,對於服務與成果產生認同與捐款,進而提供個案更好的服務,讓社會的安全網持續運轉。
2021第七屆傳善獎得獎名單如下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
♥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
♥勵友中心
♥揚生基金會
♥黎明教養院 ♥罕見疾病基金會
♥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692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