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5分鐘就有1人確診「多發性硬化症」 醫籲肢體無力、暈眩者應盡早就醫 重症者有認知障礙、失能風險

台灣英文新聞/2021.07.25/記者朱明珠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許多罕見疾病患者除了擔憂染疫,也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可能與原有藥物相牴觸,而猶豫是否前往接種,這其中包含患者數逾280萬的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為此,台灣神經學學會日前透過YouTube官方頻道進行直播活動,透過專科醫師的分享,盼大眾深入了解該疾病,並消除免疫治療患者對疫苗的疑慮。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在全球已有280萬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部分嚴重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疾病威脅性不容輕忽。

症狀多元、時好時壞易輕忽,多發性硬化症嚴重恐影響行動能力!

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這些症狀可能會消退、也可能持續,甚或逐漸加重,多數患者症狀時好時壞反覆出現,目前尚無明確預防發病方法,呼籲大眾倘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可至神經科就診,做出進一步疾病診斷。

鄔定宇說,根據臨床觀察,多發性硬化症女性患病機會是男性的二倍,常好發於20至40歲,常有年輕患者因外表看似與常人無異,但卻乘坐輪椅或有其他如腿無力乘座博愛座需求時,遭受社會異樣眼光看待,影響其社交之狀況。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染COVID-19,恐增復發與惡化風險!

阻止惡化:免疫治療切勿隨意停藥,可於醫師建議下接種疫苗。

鄔定宇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是免疫系統失調所致,目前仍以長期免疫調節來減低免疫反應、減少髓鞘遭受攻擊、降低併發症出現機會。

成大醫院神經部孫苑庭醫師指出,近期有許多患者因使用免疫治療,於疫情期間,擔心自身免疫力不足,或憂心疫苗接種與免疫治療效果有所衝突,其實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就如同在體內誘發一個發炎反應,會容易導致疾病的復發或急性惡化的風險。

孫苑庭引述國外統計,近兩成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出現復發。而在有染疫但是疾病本身沒有惡化的病患中,有五成有持續使用免疫治療。即使不慎染疫,持續使用免疫治療者的疾病也可能不會因此復發或惡化。若擅自停止治療,即使沒有染疫也可能無法做好疾病控制,孫苑庭特別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中。

疫情之際,許多病友也會擔心免疫用藥會降低免疫力而增添染疫風險,同時更擔憂免疫系統是否會因注射疫苗而導致疾病發作或惡化。孫苑庭醫師說明大部分患者會因害怕而不敢接種疫苗,但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像年紀較大、病程較嚴重(EDSS評分>6.5分)、神經學的缺損較嚴重等族群。

台灣神經學學會為確保病患用藥安全提出「多發性硬化症COVID-19疫苗接種指南」

孫苑庭指出,目前台灣可以接種到的COVID-19疫苗都很安全,也都有保護力,打得到的就是好疫苗。關於患者在意的副作用問題,目前還沒有因接種疫苗而導致疾病復發及惡化的個案,惟有些二線藥物可能會減低疫苗效力,建議疫苗注射盡量安排於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內,關於接種時間,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

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診斷率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名,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名,鄔定宇提醒,及早發現可透過治療阻止病情惡化、讓患者與照顧者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普及疾病教育刻不容緩。

因此台灣神經學學會特別於日前響應世界神經學聯盟發起的「世界腦健康日」,與全球共同推廣今年主題「阻止多發性硬化症」,對活動有興趣之民眾,可於YouTube搜尋「台灣神經學學會Taiwan Neurological Society」回放直播影片,盼藉此提升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之認識,並降低患者對接種疫苗與否的擔憂。
新聞出處: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25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