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21.03.27/黃宗玄(新樓醫院附設安南診所物理治療師)
為了要專心照顧患有肌肉萎縮症的7歲愛女「小欣」,花蓮一位35歲的慈父吳明勇,辭去了原本穩定的公職工作,想要學習更多醫療知識與照護技巧,來幫助自己與女兒!於是,在30多歲「高齡」,報考並錄取大學物理治療系,半工半讀地維持家庭生計、照護責任和學校課程,讓人非常不捨與感動。
照顧肌肉萎縮症的小欣非常不容易,吳明勇每晚每隔2、3小時左右,就必須爬起來,為不易翻身的小欣翻身,以避免皮膚長時間受壓,產生壓瘡,導致潰爛、發炎,甚至全身性感染。在白天,則是得安排帶女兒回醫院進行復健治療,成為罕病家庭的日常……。由此可知,照顧一個罕病孩子是多麼不容易。
這些過程,對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來說,並不陌生。在實習階段,碰到這些罕病兒的家屬,不管是滿臉焦急的阿嬤、充滿倦容又拼命擠出微笑的媽媽、面露慈愛內心滿聚虧欠的爸爸,在他們眼中,孩子是「期盼」、是「寶貝」,也是家人們「最放不下」的依戀……。
罕病兒的復健功課繁多,像是「低張力」的孩子,需要在四肢綁上沙包,增加其軀幹控制的「穩定度」。甚至,有些連「抬頭」都感到困難萬分,更別提好好看著媽媽「微笑」與「說話」了。進行治療的進程,往往「時好時壞」,也受到「氣候」、「情緒」、「身體狀況」等等因素的影響。當下的自己,總是一邊「鼓勵」他們,一邊「流淚」……。
我望著他們堅強的父母、家人,想著那種縱使「內心苦惱」,卻也要「看淡生命」的豁達與堅持,深深衝擊著我對於罕病家庭的想法,也更能「感同身受」其中的「心酸」和「無助」。 不過,在治療的過程裡頭,只要孩子們稍微有些「進步」和「起色」,內心的「雀躍」與「興奮」之情,是「言語」難以形容的。想必,這正是對身為物理治療師來說,最大的「肯定」和「幸福」吧! 雖然,目前許多縣市的輔具資源中心,委託各地方醫院承辦輔具的轉介、早療服務、社工與治療師的早期介入。例如:針對「小欣」這樣的個案,花蓮門諾醫院之後將提供雙周六上午8時至12時的常態性服務。也包含維修技師及管理師輪班值勤,讓個案或照顧者取得相關輔具評估、維修、租借等服務更加方便!但,對於罕見兒的家屬來說,能夠實際「陪伴」、共同「面對」、共度「艱難」,才是真正在乎的。 所以,從慈父為愛女棄公職讀物理治療看罕病家庭的困境可以發現:「照護者除了急切需要醫療知識、照護技巧外,能夠親身幫助與陪伴手中的孩子,是其最大的期盼。」比起面臨日日難睡、醫院趕場的時光,學有所用、造福人群,會是最大的「動力」和「初衷」!也期待,在第一線的物理治療師們,切勿妄自菲薄,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327/MD24SVD6QRBIRO4UCABRDPY5X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