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1.03.19/記者陳雨鑫
30歲左右的罕病患者汪雪真,去年因感冒發燒,被列為疑似新冠患者,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等待採檢,但是輪椅根本進不去病房內的廁所,導致她只能在裝有監視器的空間更衣、如廁,加上院內沒有移位機住院期間只能坐在輪椅上,接連狼狽的經驗,迫使她獨自赴高鐵站向衛福部長陳時中陳情,她今於障礙者防疫錯失與醫療服務改善座談會,感謝陳時中於她陳情後立即回覆,但國內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汪雪真是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去年因為感冒就醫,發燒加上家中有人才剛從國外返國,導致被列為疑似確診案例,住進負壓隔離病房採檢,但從戶外採檢站到入住負壓隔離病房,處處都是障礙,院內沒有移位機、廁所門根本不足以輪椅進出。防疫的採檢流程也都是為了一般人而設計,她因疾病容易肺浸潤,但鼻咽採檢反而讓她的病情「愈住愈嚴重」。
她認為,醫院內不僅是無障礙空間需要再努力,連醫療措施也對身障者不利,住院期間曾爭取讓主治醫師進入團隊協助卻一度被拒。她肯定台灣防疫做得很好,也有為了身障者在做努力,只是中央訂定的許多政策,到了地方都變得零散,甚至無法使用。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衛福部每五年都會對身障者做生活調查,其中就醫方面,有三成的身障者表達光是外出就有困難,再來就是與醫護溝通不良,衛福部也會據此提出未來的改善計畫,醫事司目前也已編列6億,協助改善醫療院所增加無障礙空間,如設有負壓病房的醫院,希望至少要設有一間無障礙的負壓隔離病房,診所可透過此專案,申請補助設置無障礙診間,從4月起開始受理。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表示,政府在推動設置無障礙空間時,希望能邀請不同的身障單位參與,否則設置出來的無障礙空間恐只適合單一障別,屆時還是會出現「有障礙」空間的事件出現。
衛福部長陳時中坦承,國內的無障礙空間一直都不夠好,疫情是更加凸顯國內無障礙空間的問題,過去政府一直用自己的角度在做事,未來的方針應該改為「合作」模式,政府推動時應該做到「適合對方」才能讓政策成功,對於身障者的醫療,也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透過增加給付鼓勵醫療人員。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33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