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委員近半連4任 改革健保會不能等

蘋果日報/2021.02.24/陳亮甫、廖郁雯(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成員)
長久以來,台灣醫療服務的便捷、低廉遠超過其他先進國家。幸運的是,歷經COVID-19疫情的侵襲,在民眾與醫療、防疫人員的通力合作下,我們創造世界奇蹟、成功遏止疾病傳播。但於此同時,醫療工作者的血汗環境也更為凸顯。健保費率歷經凍漲10年,基層醫療工作者苦不堪言,陳時中部長終於拍板定案在今年元旦起,調漲健保費率。衛福部也在春節連假前夕,一口氣宣布多項健保給付調漲,其中住院護理費調漲28%,門診、住院診察費漲幅更在5-10%,雖然緩解部分財務困難,但許多基層醫護仍然憂心,血汗的勞動職場仍不見解決之時。

決定6千億預算難監督

掌握6000億元健保總額、給付標準,動輒影響醫療機構營運的關鍵委員會有「全民健康保險會」(健保會)與「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 (共擬會),每屆委員人數為35至39人。《全民健康保險會組成及議事辦法》第5條載明,委員以連任1次為原則。但經過本會近日調查發現,過去8年共4屆的委員中,一共擔任6年共3屆的委員竟然高達18名,更有部分委員連任4屆,仔細計算歷屆名冊發現重複率為46.2%,也就是說,過去8年的健保會有近半數的委員完全沒有更替。

重複連任的委員當中,或許基於政策專業,保留許多醫院團體代表,不過再深入比較發現,代表全台1152萬受僱者的保險付費者代表,14席當中僅有3席可以透過公開遴選,其餘幾個團體由政府指定,這8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當中連當4屆的團體代表重複率也有52.9%。這不禁讓人質疑,這個動輒影響所有醫療機構營運、決定6000億元預算的組織,是否受到監督制衡?或者只是萬年委員組成的橡皮圖章機器?

眾所皆知,健保署與醫界一直以來缺乏互信基礎,自去年6月醫材自付差額上限政策爭議爆發可略知一二,該政策當初被醫界痛罵,就是因為沒有良善溝通,最後驚險落幕也是因為健保署事後再加強召開與各科基層討論的會議。相較之下,年輕世代對於健保的建言,多年以來難以動搖既得利益結構,我國法規賦予健保會開放列席的機制,但實務上許多基層醫護卻不得其門而入。

新一屆,也就是第5屆的健保會委員即將上任,呼籲衛福部,健保會改革刻不容緩!請正視健保會的組織缺陷、開放更多公開遴選名額、明定列席詳細辦法。唯有完備民主程序、讓更多醫療勞工團體直接參政,才有助於解決過勞血汗的醫療環境。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224/3LQON6VJUNBTRBSO2VI3RTW6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