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陪伴癌末病人在家往生-下】女兒:困難重重但無悔的選擇

康健/2021.02.18/常佑康(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醫師)
經歷2種癌症的摧殘,熬過辛苦的治療,不幸癌症復發、轉移的阿鳳阿姨決定不再接受化學治療,與女兒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一起簽下「預立醫療決定」,並表示希望將來要在家裡往生。

2020年11月12日下午,阿姨因病情變化看門診,轉至急診接受處置,並會診家庭醫學科,預計轉入安寧病房,但阿姨不願意住院,一直吵著要回家。不論女兒和我如何勸說,阿鳳阿姨仍堅持不要住院。急診醫師提出帶抗生素回家的替代方案,女兒只好無奈接受。當天因已超出下班時間許多,我必須先離開,離開急診前再三交代阿姨回家要按時服用抗生素。

家醫科許醫師點醒女兒

我離開急診後,家醫科許醫師到急診探視阿鳳阿姨。許醫師問診與評估後,告訴女兒,她感覺阿姨已經做好準備,以她想要的方式離開(在家善終),她建議女兒要放手,順從阿姨的意思是最好的祝福!當女兒看到阿姨出現症狀而慢慢變虛弱時,心中的不捨使她忘記心中曾經對阿姨的承諾,而把她帶回醫院;現在女兒因許醫師的話而瞬間清醒。許醫師告訴女兒,當生命要離開的時候,會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少吃少喝卻多睡,而這時過多的醫療處置,對於即將出發的旅程,其實是多餘的拖延!許醫師建議女兒可考慮在宅善終,家醫科可提供一些協助。於是,急診為阿姨預約了許醫師的門診,讓阿姨帶藥回家。

在宅善終困難重重

為了照顧阿鳳阿姨,女兒向公司請假,幸運地主管同意她在家上班,每週進公司2次就好,讓女兒安心不少。然而,沒有醫學或護理專業的女兒,面對阿姨的種種狀況,除了回家醫科門診拿藥,就只好使用通訊軟體或通話與我討論各種問題,如是否應該告訴長輩們、因長時間臥床阿姨身上出現小褥瘡、餵食的技巧及食物種類等。阿姨住處超過我們醫院居家安寧服務範圍,附近雖然有醫學中心的居家安寧服務,但要經過重新掛號、評估、排隊的流程,緩不濟急;詢問附近支援在宅醫療的診所,也被婉拒,竟然就這麼成為醫療照顧體系的孤兒!

阿鳳阿姨從急診回家的1個月後,我決定到家中探視,約了慈濟志工周金環師姐一起前往。我先坐公車,到站後另一位慈濟志工楊師兄開車載我和師姐到目的地。當天發現阿姨意識嗜睡但可以叫醒,還能回答簡單的問題,露出招牌憨厚的笑容。阿姨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狀況,因此沒有長期臥床病人容易便秘的問題。除了評估阿姨的狀況及給予照顧建議之外,我把握這次機會讓女兒認識金環師姐,希望讓家屬多一個可以就近協助的資源,才放心地離開阿姨住處。後來女兒在通訊軟體裡,坦承她理智與情感的拉鋸,及矛盾的心情:「希望媽媽留,又不希望她痛苦地留;希望她好好地走,又捨不得她走!」我在通訊軟體裡給予女兒同理與支持,鼓勵她適時找金環師姐幫忙。

5天後阿姨進入彌留狀態無法進食

2020年12月14日,通訊軟體裡女兒傳來阿姨意識變模糊、回話時只能答單字、站不住、吞嚥能力變差、喝水會嗆到等狀況,我連忙與女兒通話,感覺阿姨應該是進入彌留狀態了。在同理女兒的情緒、肯定她對媽媽的付出及教導照護技巧之後,我提醒女兒通知其他家屬,把握時間來探視。在弟弟和妹妹帶著孫輩回來探視後,阿姨的狀態安穩多了。隔天金環師姐也在阿姨耳邊和她說話,安撫女兒的情緒。

接下來的大挑戰是,陷入昏睡狀態的阿姨無法進食喝水,造成女兒很大的焦慮(其實還有內心的不捨),問我要不要叫救護車送醫院?我與女兒討論,如果真的送醫院,阿姨是明確拒絕插鼻胃管的;打營養針或許比鼻胃管舒服些,但也只能延長瀕死的過程,這應該都不是當初簽下「預立醫療決定」的阿姨想要的。我利用通訊軟體告知女兒,這個階段因阿姨的器官功能衰退,無法代謝營養與水分,即使勉強餵食,代謝不掉的營養與水分反而容易造成水腫和身體的負擔;此外,此時阿姨的腦細胞會分泌腦內啡(天然內生性類嗎啡物質),減輕阿姨的痛苦與不適。雖然看似陷入昏睡,通常聽覺還存在,可以繼續跟阿姨說話,或放念佛聲給阿姨聽;適時濕潤嘴唇,保持生理的舒適。慢慢地,女兒的理性戰勝了焦慮與不捨的矛盾心情,嘗試繼續在家中照顧媽媽。

親友質疑女兒「在宅善終」的做法!

之後親友們陸續來探視阿姨,有人說阿姨這樣很有福報,不像他們自己的親人,在臨終前做了很多無謂的治療,承受了很多辛苦的副作用和併發症,最後還是走了,有的連最後道別的機會都沒有。然而,也有一些人質疑女兒,認為應該送醫院插鼻胃管、打營養針等等,只差沒當面指責女兒不孝,造成女兒很大的壓力,只好找我討論。我提醒女兒,「在宅善終」和傳統上「醫療處置愈多,就愈好(愈孝順)」的觀念不同,而尊重病人自主權,進入生命末期時拒絕維持生命治療和鼻胃管、營養針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也剛實行不久。只要確定這是阿姨的自主選擇,方向是正確的,這樣就夠了。

2020年12月19日,出乎意料地,阿姨從昏睡狀態醒來,雖然有一些譫妄,人、時、地等的混亂,她可以用單字回答問題,也可以進食一些流質和軟質的食物。偶爾有疼痛皺眉的表情,但女兒把止痛藥磨粉餵她,應是因為藥味很苦,會被吐出來,我建議女兒可以加一些糖漿或食物一起餵。女兒問我,這是不是所謂的迴光返照?會持續多久?我告訴女兒不論是不是迴光返照,如果沒有感染或突發狀況,依據經驗可能會維持1~2週,重點是家人們要把握這段相處的時間。

阿鳳阿姨在家中走完人生旅程

12月27日早上陽光難得露臉,我約了金環師姐再去探望阿鳳阿姨,想再看看阿姨的招牌微笑。當女兒告訴阿姨我們來看她時,不能說話的阿姨真的笑了!這是身為醫者與病人及家屬靈犀相通,超越言語,共感共享的神聖時刻。為了給予女兒更多支援,我建議金環師姐找附近的人醫會護理師就近來看阿姨,等女兒同意了,這才放心地離開。晚上時,兒子也來看阿姨。隔天星期一早上在醫院忙碌的時候,周金環師姐告訴我,阿鳳阿姨的女兒剛剛打電話來說,阿鳳阿姨剛剛在家往生了。終於,從急診帶藥回家46日後,阿鳳阿姨在家人陪伴下,遵照她的意願,在家中走完人生旅程,跟著菩薩修行去了。

生命末期民眾「在宅善終」困難重重

在放射腫瘤科門診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時,曾經和一些民眾和家屬討論生命末期時,是否選擇「在宅善終」?發現許多人是有此想法,但是一想到誰來照顧回到家中的病人時,多數人擔心得不到醫療照顧,或是家屬的沉重照顧壓力,便放棄了!

雖然住在醫療相對豐沛的雙北首善地區,阿鳳阿姨和女兒走過的艱辛歷程,絕對不是特例註。出於對身處家中、孤立無援病人與家屬的不忍之心,我自己也由這次經驗,切身體會到醫院醫師走入末期病人家中,需要許多制度與條件的配合。深切期望政府、醫界與社會大眾,一起正視這個切身而急需制度改革的議題!
新聞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