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20.12.10/記者沈能元、林芳如、許稚佳
與原廠藥成分非完全相同 雖便宜但臨床試驗少
主要治療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療效顯著卻偏貴,隨原廠生物製劑陸續於各國專利保護期屆滿,成分極近的生物相似藥價格較低,在美國、德國、日本的市佔率也逐年提升。但生物相似藥臨床試驗較少,病友擔心療效和安全性,專家建議台灣應參考美國制定生物相似藥互換管理標準,用藥前與病人充分溝通,並做好長期藥物使用監測。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說,原廠生物製劑和生物相似藥不能說同成分,但高度相似,美、日建立可區別兩者的命名管理系統,台灣命名方式和歐盟、韓國較雷同,採用仿單標註是某產品的生物相似性藥。
美國還對生物相似藥制訂互換管理標準,要額外臨床試驗證明兩廠牌的藥可互換,藥師才能替換使用,黃玫甄指現僅美國有此標準,其餘國家仍由醫師評估採用哪廠牌的藥。
效法美國訂換藥標準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生物相似藥不可能與生物製劑完全一樣,相關單位應考量3方面,首先是病友先用生物製劑,若中途換成生物相似藥是否會被告知;另醫院採購癌症用藥,病友是否有權選擇;以及生物相似性藥學名和生物製劑相同,但商品名不同,應建立正確且充足的資料庫供醫院分析、追蹤。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醫師認為,生物相似藥和生物製劑的製程還是有點不一樣,廠商各有商業機密,很難說與生物製劑百分之百同成分,因此健保法規須在名詞上為生物相似藥釋疑。
針對日、美對生物相似性藥命名有明確規範,王照元認為這確實有必要,也可供台灣借鏡,民眾才不易混淆兩者,明確命名也有助長期追蹤藥品使用資訊;至於美國有一套生物相似藥互換管理標準,明定何時能換成生物相似藥,台灣也應效法,讓臨床醫師有所遵循。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醫師則說,生物相似藥療效能否跟生物製劑一樣,現在沒人敢說,希望生物相似藥比照新藥,進行完整人體臨床試驗再上市,以確保用藥安全;他坦言病人、醫師都歡迎生物相似藥,只是用藥前務必與患者充分溝通,視患者病情、藥物劑量多寡等臨床診斷再治療。
生物相似藥臨床試驗較少是不爭的事實,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說,生物相似藥上市後,做好長期藥物監測非常重要,須嚴格追蹤病人使用後的療效與安全性,詳細記錄在哪段時間使用哪款藥,如果發生未預期的副作用或療效不佳,可立即回溯。
應說療效讓患者選擇
「藥品不是糖,不能說換就換」,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張玲媛強調,許多病友使用生物製劑多年,有一定信賴度,也了解安全性和療效,但對生物相似藥較不熟悉,希望有更多公開醫學講座向民眾清楚說明,未來也要給予患者選擇權、自行決定用哪種藥。
為改善健保財務困境,健保署積極推動生物相似性藥,目前給付14項,預估每年可省下45億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生物相似性藥經過很好的管理,藥效與原廠生物製劑一樣,但部分藥品無法全由健保負擔,患者須自付部分負擔,因此現實面的藥品價格、民眾是否願意付部分負擔,還有醫師、醫院是否要採用等,都還需要相關配套。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1210/AUKIRXJ4RBFJTDXMHKL2XAFQ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