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發揮大愛 感恩惜福 蔡瓊瑋理事長造福黏多醣症孩子
中央網路報/2013.12.06

黏多醣症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它是一種遺傳性的先天代謝疾病,其全名是「黏多醣貯積症」,簡稱為MPS,共可分為六型。中華民國台灣黏多醣症協會理事長蔡瓊瑋,這一病症無法治癒,只能靠藥物控制,延緩病情惡化。她感謝政府的健保制度,讓這些罕病孩子得到醫療照顧。

蔡瓊瑋的孩子,在十年前,年僅十三歲就因為黏多醣症離開人世,在孩子罹病期間,她寫作有關黏多醣症的書籍多本,還成立了協會,造福更多不幸罹病的孩子。她說,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地區有206個罹病個案,目前仍存活的「黏寶寶」有88位,平均壽命約十五歲。

她說,每位病童每年的醫藥費高達千萬元新台幣,所以她到世界各地演講,都一再稱許政府開辦的健保制度。蔡瓊瑋說,她總是心懷感恩,醫藥進步,延長了罹病孩子的生命。她說,這五六年來,第一,第二及第六型黏多醣症已經有藥物可以控制病情;第四型的用藥可望在二年後上市;至於第三型用藥還在研發階段。
蔡瓊瑋說:「我以一個做媽媽的立場,更能體會罹病孩子家長的心情。」她不諱言,這些藥品費用來自於健保給付,新藥的藥效如何,很難有定論,「但這些費用都是納稅人的錢」,她建議罹病孩子的家長,如果孩子用了一到二年的藥,病情沒有改善,「就把機會讓給別的孩子吧」!言談間,蔡瓊瑋的堅毅,表露無遺。

由於黏多醣症的堆積是漸進式的過程,因此罹病的小孩在出生時並無異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在體內積過量的黏多醣症,會影響其智能、外貌及骨骼發展,典型的表徵包括:身材矮小、聽力障礙、大舌頭、面容粗糙、臉部多毛濃眉、角膜混濁、鼻樑塌陷、嘴唇厚實、脊柱變粗、腹部凸出、肝脾腫大、關節變形僵硬、手粗短彎曲、下肢較短、膝外翻、空凹足、肚臍疝氣、腹股溝疝氣…等。

十二月七日,亞大地區九個國家的黏多醣症協會將在台中市聚會,交換心得、分享經驗,市長胡志強也將出席,蔡瓊瑋強調,黏多醣症的家長,除了家人支持之外,社會力量的支持,更為重要,幾度談及健保制度對「黏寶寶」的照顧,她滿是惜福,心懷感恩。

新聞出處:http://ppt.cc/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