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母愛堅強牽手罕病兒 走過黑暗擁抱幸福

蘋果日報/2020.09.10
在丈夫不幸癌逝後,郭瑩甄獨自扶養罹患罕病的兒子,想起這些年來孤軍奮戰的日子,回憶一股腦湧上心頭,斗大的淚珠從臉龐滑落,她一邊看著孩子,一邊哼唱旋律,她告訴自己:「要堅強,別哭,可是好累啊…」。每次帶孩子回診,卻不知孩子何時會發病,郭瑩甄形容:只能等醫師「宣判」,那種感覺就像被判了無期徒刑…。

震鞍出生以後,直到1歲8個月大,都還只能躺著;等到2歲多以後,才慢慢地學會抬起頭,逐漸地掌握翻身及爬行的技巧,等到學會了坐、扶著東西站起來,已經是4歲以後的事了。

5歲之後,震鞍開始靠著步行器學習走路,一直到了7歲,終於學會放手走路;如今已16歲的他,仍無法自理生活,也不會說話表達想法及情緒,只能發出「咿咿咿」的「單音」。

「他不開心或不舒服,會發出咿咿咿的聲音、扭手、拉轉我的衣服;如果他開心就會大笑。」郭瑩甄透過震鞍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觀察震鞍是否受傷或生氣。

郭瑩甄表示,一開始只覺得孩子怪怪的,尋遍各大醫院仍找不出原因,所有的檢查報告都正常,只好先以發展遲緩與智能、肢體障礙的方式幫震鞍治療,但她漸漸地發覺,若是智能發展不足,再怎麼教,應該多少會有進展,但震鞍反而退步。

後來在震鞍導師的鼓勵下,郭瑩甄再次帶震鞍進行一連串精密的檢查,終於在震鞍14歲那年,確診了罹患罕見疾病「努南氏症」以及神經纖維瘤第一型。郭瑩甄說:「好消息是,我知道答案了!壞消息是,我什麼也不用做,只能等他慢慢惡化,那時候真的很難過…」。

除了照顧震鞍之外,郭瑩甄還得承受家人的種種不諒解,因為丈夫不認為兒子生病了,自己的媽媽更怪她,在震鞍小時候送他去加護病房、害他缺氧,才讓震鞍變成了現在這樣。

面對逆境,郭瑩甄選擇咬牙,一肩扛起大小事,包括看護病兒、帶他回診、做復健、找資訊與資源…等所有的事情。2015年間,郭瑩甄的丈夫因罹患肝癌過世,在接連地打擊下,她的身心自此陷入絕望的深淵中。

郭瑩甄形容丈夫剛過世的那兩年半的日子,她陷入人生的低谷,猶如行屍走肉、渾渾噩噩。「我這麼努力地堅持,卻無法改變任何事,那我放棄好了,何苦這麼累?」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通了,接受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心理諮商,這才學會如何慢慢地調適心情,她轉念一想,「我不能這麼殘忍,孩子還需要媽媽」。

為了照顧震鞍,郭瑩甄無法像一般上班族到外頭工作,沒有固定薪水,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與體力,發揮一技之長,以巧手製作手工藝;她不僅縫製各種拼布包、環保杯帶等手工藝品,也學會製作手工皂,透過罕見疾病基金會等愛心企業、學校及各種社團的認購以及擺攤,多少貼補點家用。她說:「我一直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與努力,照顧家人,也盼望透過手作,幫震鞍找出未來的謀生能力」。

「震鞍是我的小天使,沒有他,不會有現在的我」。郭瑩甄摟著震鞍說,兒子是她現在活下去的重心,更是她努力的方向,看到兒子開心快樂,也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啊。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震鞍罹患神經纖維瘤第一型與努南氏症,以神經纖維瘤第一型來說,是因染色體第十七對出現缺陷,特徵是皮膚會有咖啡牛奶斑、纖維瘤、雀斑等問題。至於典型的努南氏症,則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目前已知與4個基因突變有關,診斷上主要依臨床症狀評估,由於患者染色體檢查結果通常沒有異狀,因此需抽血,經分子生物技術檢測,找出是否帶有努南氏症的缺陷基因。

陳冠如說,努南氏症的臨床症狀,有先天性心臟病、蹼狀頸、漏斗胸、眼瞼下垂、眼距過寬等症狀,另外還有不同程度的發育遲緩、隱睪症、青春期延遲等,少部分患者有學習障礙或輕微智能障礙。

關於努南氏症的治療方式,陳冠如表示,目前只能視患者身上症狀予以治療,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恐需接受手術或藥物治療;若新生兒餵食困難,可搭配鼻胃管進食,不過大多數患者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可經由營養師指導而獲得改善;隱睪症患者則透過手術治療。

此外針對生長遲緩的孩童,可配合醫師建議做生長激素治療。陳冠如表示,由於部分的努南氏症患者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因此在語言、聽力及視力問題上,必須透過早期療育,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協助,另外有肢體發展遲緩的患者,須透過治療師指導手腳與步伐協調進行復健。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910/2OTJSQHGWBGZ3BXIMPOIMKX57M/ 

陪打夥伴正準備協助震鞍抓好球棒,媽媽看著震鞍盡情沐浴在陽光下努力學習打球,忍不住露出開心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