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20.05.17/記者李樹人
臉上冒出20、30顆類似青春痘疤,有些則是質地較粗,有如鯊魚皮的硬塊腫瘤,偶而還會癲癇小發作,35歲偉偉是結節硬化症病友,從小臉部皮膚異常增生,常被同學嘲諷,幾乎沒有朋友,因為癲癇,無法工作,高中畢業後,待在家裡,一晃眼就近20年。
這幾年,偉偉總是期待5月15日這一天的到來,因為這是「世界結節關懷日」,屬於所有病友的一天,在父母陪同下,與其他病友聚集在信義商圈,參加「結藍燈」活動,周圍許多地標大樓打出藍光,象徵希望與關懷。
為響應世界結節關懷日點燈活動,包括台北101、世貿中心國際貿易大樓、全豐盛信義105大樓、台灣中油、遠雄金融中心、統一開發大樓、統一時代百貨、台灣W飯店等九棟地標大樓,於15日晚間6時30分至7時30分攜手「結藍燈」,期盼透過藍色光芒,讓民眾更瞭解結節硬化症,而病友也能感受溫暖關懷。
社團法人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秘書長樂玲指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患者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相關基因出了狀況,以致身上多處器官長出「結節」般的小腫瘤。
臨床顯示,結節硬化症病灶最常出現臉部皮膚,九成五患者皮膚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或是青春痘疤,以及鯊魚粗皮般的皮膚等。此外,結節也可能出現腦部、肺臟、腎臟、心臟,同時影響多個器官。
儘管結節大多是良性腫瘤,但隨著發生部位的不同,引發後續症狀,例如,結節長在腦部,就可能引發癲癇,影響智力與身體成長。如果出現肺臟,則可能會造成咳血、氣胸。要是病灶位於腎臟,就會造成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時還必須終身洗腎。
癲癇發作遭霸凌 病友團體找支持
樂玲以兒子偉偉為例,小時候就發病,臉部冒出硬塊,就有同學笑他是「怪物、醜八怪」。此外,二十幾年前,相關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偉偉多次在學校發生癲癇,腦部不正常放電,突然倒臥在地,全身痙攣發抖,這也成為同學的笑柄及模仿對象,就有調皮的小男生在大庭廣眾下,學他發病時樣子,眾人笑成一團。
樂玲難過地說,偉偉就在同學恥笑嘲弄,甚至語言暴力的霸凌下,完成國中、高中學業,因為常發生癲癇,就學困難,連去便利超商打工,也被拒絕,只能待在家裡,所幸生活還能自理。
這幾年來,在參加病友團體後,樂玲認識了其他病友及家長,這才知道偉偉狀況還不是最慘的,有些病童因為嚴重癲癇,神經受創,肢體殘障,必須長期臥床,宛如植物人一般。
千面女郎!7成5結節硬化症病友未確診
由於結節硬化症病徵表現多樣,病灶如在不同的器官,就有不同的症狀,從初次就醫至最後確診,往往都需一兩年時間,甚至更久,以致延誤診斷及治療。
根據流行病學盛行率推估,每一萬人中就有一名結節硬化症病人,全台灣至少有兩千多名病友,但健保資料卻顯示,接受治療的病友才五六百人,顯示仍有七成五病友並未被確診。
結節硬化症有如「千面女郎」,樣貌多變,台灣如此,其他國家也是如此,為此,2014年加拿大結節硬化症病友協會首度發起藍燈活動,選在5月15日世界結節關懷日晚間,重要建築物亮起藍燈,不少病友則在社區住家點亮藍燈,希望社會大眾正視這項疾病,關懷病友。
信義商圈攜手「結藍燈」 鼓勵病友積極樂觀
台灣則是從2015年起在台北市信義商圈舉辦「結藍燈」活動,樂玲表示,今年共有十幾名病友、家長共襄盛舉,傍晚聚集在時代廣場,就在藍色燈光下呼口號,希望社會大眾更加瞭解這項罕見疾病,而病友則能保持正面、樂觀、積極等態度,迎接各項挑戰。
樂玲提醒家長,如發現幼兒皮膚出現白斑、臉頰濕疹,且合併癲癇等症狀,應及早就醫,只要正確診斷、盡早治療,就能降低癲癇頻率,避免影響智力發育。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570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