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年輕型腦中風愈來愈多 做好2件事可預防

康健雜誌/2020.04.15/許佳琦

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愈來愈多,常熬夜、不運動、肥胖、高血壓,才30歲出頭,已進入高危險群行列。

「我問病人健檢有沒有紅字?有啊。血壓多少?他說130毫米汞柱(mmHg),只高出正常一點點,就懶得處理。」於是第二年、第三年,這些血壓、血脂、血糖的數值,一次比一次高出的「一點點」逐漸累積起來,「下次來門診的時候,他已經半邊不能動了,」部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感慨地說。他觀察,過去10個病例才有1個年輕型中風,但這10年來增加不少,10個裡面有3、4個都是。

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前5名。光是2017年,便奪走11755條性命。並且,55歲以下中風人數正逐年增加。聽來十分恐怖,到底年輕型腦中風是什麼?年輕人又該怎麼預防?

5大危險因子 55歲以下族群莫輕忽

年輕型中風或稱早發型中風,一般以55歲以下中風作為標準。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李怡慧指出,年輕型中風當中,約五成為出血型腦中風;高齡族群僅約兩成五。可能是因為年輕血管較少粥狀斑塊、較容易破裂,病因也較高齡族群更複雜。

她分析,年輕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這幾類:

●高血壓

高血壓是年輕型腦中風最常見的危險因子。李怡慧說,年輕人常熬夜工作,像科技業輪班、加班是常態,自律神經功能受影響,連帶影響血壓。「醫護人員也有很多輪值大夜班,不是高血壓就是低血壓,」陳龍補充。

●動脈剝離

除此之外,年輕人也更容易產生動脈剝離。李怡慧說,年輕的血管內壁就像新的水管,非常暢通,不同於老年人常被血管斑塊堵住。只是一旦血管內壁被血流衝出裂縫,就會形成假腔。動脈血液灌入假腔中,擠壓原本管腔,影響正常供血,是為動脈剝離。

●影響雌激素分泌的藥物

雌激素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但高量的雌激素可能影響血液凝固度,因此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其成分也可能提高中風風險,建議事先評估。

●特定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先天性心臟病等

其他年輕型中風的成因,則來自特定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癌症、先天性心臟病等。「像紅斑性狼瘡這類白血球攻擊自體的疾病,會使血管發炎,容易中風,」陳龍表示。某些癌別如腺癌,特別容易讓血液濃稠,產生血栓;再來是心臟結構異常的疾病,如卵圓孔閉鎖不全、心室中隔缺損等,都可能增加血栓性中風。

●遺傳性腦中風

在遺傳性腦中風中,最常見的是名為「體顯性腦動脈血管病變合併皮質下腦梗塞及腦白質病變(簡稱CADASIL)」的疾病。

李怡慧指出:「CADASIL由位於19號染色體上,名為NOTCH3的基因所控制,是一種顯性遺傳的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小血管特別脆弱,易堵塞、破裂,成年後容易反覆小中風或失智。李怡慧說,這種遺傳性腦中風算是罕見疾病,「只佔所有年輕型中風1%左右。」如有家族中風病史,可做遺傳諮詢、看是否進行基因檢測。

新聞出處:https://pse.is/R6E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