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媒/2013.11.13/鄭天蔚
寫這篇評論前,我想先介紹我兩個同學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男同學A我從不知道他有位腦性麻痺的姐姐,直到有天他邀我到他家作客。大門被打開的那一剎那,他的姐姐迅速轉身回房,連個招呼都沒有,我好像是誤闖了民宅的大野狼。而A同學只輕描淡寫地提了一下姐姐的情況,之後那就不再是我們的話題,彷彿她姐姐不存在這屋裡,甚至不存在這世界上。
第二個故事,女同學B是一位萬人迷。她過濾異性追求者的方法就是相約到育幼院探訪,那兒住著唐氏症、弱智、腦性麻痺的兒童與青少年。她想知道追求她的男生願不願意抱抱這些小朋友,甚至親吻小朋友,為他們拭去臉上的飯粒與囗水…通過考驗者寥寥無幾。
《一首摇滾上月球》這部纪錄片所說的故事,就是以上兩個故事的綜合。日常生活中,儘管我們仍有機會去接觸罕見疾病兒童和他們的家人,但我們真的「看見」了他們嗎?以往不乏有這類議題的紀錄片,我們看到的可能是身心障礙朋友力爭上游的故事;或是家有殘疾罕病兒童母愛的偉大,像是生活一肩挑,安撫小孩喜怒哀樂,念書學習無一親為協助之類的新聞,但把攝影機對準這些家庭中的父親是少見的題材,也考驗導演如何切入敘事。
《一首摇滾上月球》是以六位家有罕病小孩的父親為主角,他們組成「睏熊霸」樂團,以参加2012貢寮海洋音樂季,登上舞台比賽為目標。在不滿一年的時間當中,要從零開始練習。樂團練習這件事,讓罕爸們在壓力苦悶生活中,找到短暫可以脫離的空間與時間。這樣一來,這部片不但有了結構,有了頭尾,罕爸們的搖滾樂表演更直接提供本片配樂來源,不會令人有做作之嫌。觀眾也許會預期這是一部悲情的紀錄片,但因為搖滾樂的加入,刷淡了「苦」的成分。罕爸們想要登上貢寮海洋音樂祭是一條明顯的故事線,觀眾從故事線來看,會以為是從2011年到2012所發生的故事,但其實不然,練團以外的大部分畫面,是導演過去六年深入罕病家庭真實生活,如朋友家人般的相處建立的信任關係拍攝而來。
也正因為長達六年的跟拍,導演打開了這幾位罕爸的心房,打開了他們家的大門,讓攝影機直接捕捉最真實的一面。這其中,巫爸有時質疑自己的信仰,心裡知道罕病的小朋友可能比他們早先走一步,但又樂觀地說是罕見疾病把他們這群父親串連起來;鄭爸答應讓攝影機去見他早逝的小朋友;蔡爸到警察局把小孩領回來;歐陽爸、潘爸、李爸都讓攝影機進入家庭之中,直接將最私密的真實狀況、真實情緒暴露給觀眾。當年同學A所隱藏的情緒,沒敢說的故事,透過這幾位罕爸的無私分享,我才了解要說出口並不容易,更別提完全開放到家中拍攝,還要展現在觀眾面前。
看到罕病家庭為了生活奮鬥,也看到罕病兒童的家長對小孩更大的付出,我心頭糾結了一下。導演跟拍了六年,這六年只是罕病家庭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攝影機有沒有進入,他們仍然要面對挑戰,每天還是要解決問題。走出戲院,看著人來人往,想著每個路人家中也許都有一些不願為外人道辛酸故事,我們也許就更願意給予陌生人溫暖的微笑…這部片的價值就在於此吧!
我想,這就夠了。
新聞出處:http://n.yam.com/liontravel/entertain/20131113/201311138907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