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20.01.31/記者韓旭爾
採訪時,記者與47歲單親媽阿佑(潘誠佑)約定家訪,她突然因暈眩掛急診住院治療,氣虛體弱無力多談,隔周再約訪,阿佑仍在醫院,不過,這次是因自幼由她撫養的4歲外甥女小瑜肺炎住院。阿佑說,她很不想到醫院,「只是一家5人有4個病號,很無奈呀!」
接著阿佑拿起手機,點開行事曆,上面記著她和家人回診時間,幾乎周一至周五都有門診,阿佑苦笑說:「近幾年人生大半時間都花在自己和陪家人看病上面了,唉!」
19年前因家暴攜3子女離家
阿佑說,她育有1女2子,分別為25歲小敏、24歲小冠及21歲小義,19年前因前夫家暴帶著孩子離家生活,經3年法院訴訟判決離婚,這些年陸續做過工廠作業員、洗衣店雜工及建築工地打掃零工養家,次子小義約1歲半就出現癲癇,接著長子小冠也在約7歲時也癲癇發作,原本醫生都認為兩人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定期拿藥控制病況,「只是後來小義又出現肌肉無力、反覆腹痛與腹瀉情況,主治醫生懷疑罹患粒線體疾病,轉診到外縣市醫院參與相關的醫學研究,花了1年多時間檢查,約6年前才確診真的罹患粒線體疾病,雖定期服藥治療,但目前還是出現智力退化、剩12歲程度,以及四肢無力、尿失禁情況。」
阿佑又說,長子小冠除癲癇外,也出現嚴重抽筋、氣喘及記憶退化情況,這些症狀和小義很像,只是沒那麼嚴重,醫生懷疑他同樣罹患粒線體疾病,自己則是在3年多前出現癲癇,接著肝、腎等器官功能退化,醫生也懷疑罹患相同疾病,「只是小義當年是參加醫學研究,一些檢查都不用花錢,我和小冠如果要確診,每人基因檢查費用可能要2、30萬元,實在負擔不起。」
患粒線體疾病每月自費藥物2萬
阿佑說,她癲癇頻繁發作後,體力大不如前,無力做工地粗活,加上又要照顧小瑜,便在家做紙袋、鑰匙圈家庭代工,每月掙1萬元,長女小敏到服飾店上班,每月薪水2萬多,還能節省度日,「只是這半年家庭代工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已好幾個月沒接到工作,女兒又在去年底失業,最近壓力實在很大,不知接下的路要怎麼走。」阿佑說,雪上加霜的是,次子小義原本每月藥費約1萬元,但去年(2019)6月健保停止給付部份粒線體藥物,每月藥費變成2萬3000元,「我們生活已盡量省,能借早就都借過了,沒錢買,7月小義開始停用一些藥,這幾個月感覺他手腳無力更加嚴重,走路常跌倒。」
阿佑和記者談話時,護理師拿來外甥女小瑜藥物,阿佑邊餵藥邊說,她和小2歲妹妹自幼被出養,妹妹未婚生下小瑜無意撫養,便由她照顧至今,「小瑜約2歲時被診斷過動、發展遲緩,如果她的親人都放棄她,我不曉得有誰能接受她。」阿佑說,小瑜每周都要到醫院做早療,目前已有進步,「希望她上小學時就能跟上同學程度。」
之後記者到阿佑租屋處探訪,女兒小敏說,她學歷只有五專肄業,近2、3年多都做服飾店店員,每月薪水只有2萬多元,再怎麼努力賺錢還是不夠家裡用,「沒想到服飾店會在過年前倒閉,真的很突然,前幾天本來要到加工區工廠應徵,但那天媽突然掛急診住院,我只能放下面談去醫院照料她。」
小敏說,回想當年媽帶著她和弟弟們離家,「我才只有幼稚園大班,當時媽還沒找到工作,全家每餐就煮一包麵條、拌醬油,也曾去市場撿菜販丟棄的高麗菜葉回家煮,她是很辛苦才把我們養大,很心疼她現在身體出問題。」
小敏說,家裡沒人賺錢不行,「希望自己可以快點找一份好的工作,媽媽和弟弟們的病不要再惡化,一家生活能越來越好。」
長子次子發病癲癇智力視力退化
24歲小冠說,他從小就看弟弟跑醫院檢查、切肌肉化驗,過程很痛苦,加上到外地醫院來回交通、住宿都要花錢,所以他一直抗拒不願詳細檢查,只有定期回診拿治療癲癇、氣喘藥物,「我就算再去檢查,確診了又能怎麼樣,反而心理壓力更大吧。」小冠說,他五專畢業後曾到資訊公司上班數個月,之後因常癲癎發作、頭痛和抽筋而離職,目前他有空就去撿資源回收,每月只能掙幾百元。
21歲小義說,他病治了這麼久,還是越來越差,很想放棄,這樣家裡負擔不會這麼大,「可是媽媽一直照顧我,我放棄會對不起她,我會聽媽的話,堅持下去。」
阿佑以前劉姓鄰居說,阿佑一直很堅強養育3個孩子,「以前還租在我家附近時,這裡的早餐店、自助餐店或麵包店、包子饅頭店,賣剩的東西都會送給她,有次家裡沒買叫瓦斯,孩子都洗冷水澡,我們大家出錢幫忙,她真的是艱苦人,她雖然搬離這裡好幾年了,可是這些店家賣剩的東西還是每天都託我拿給她,希望多少能幫她一點。」
當地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社工表示,阿佑一家是中低收,一家領有身障補助及慈濟、家扶補助共約3萬3000元,但光是小義的自費藥物開銷每月就需2萬3000元,房租每月6000元,考量阿佑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小敏雖能工作,但收入仍不敷開銷,故轉介蘋果慈善基金會襄助,基金會獲悉訪視後已從「不指定」捐款中提撥急難金暫紓困。
新藥推陳出新醫盼病患別喪失希望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治醫師林達雄表示,粒線體疾病是罕見疾病,它可能是粒線體本身基因變異,此部份絕大部份由母親遺傳,或是身體染色體基因異常所致,此部份基因數目眾多,要想檢查出哪裡出問題,很不容易。患者可能出現全身性病變,包括肌肉無力、智能退化、失明等,也會導致中風或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退化,目前無根治的方法,只能依症狀治療與改善。「但國外對於粒線體新藥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患者也不要完全喪失希望。」
林達雄醫師也表示,之前健保局對於粒線體相關藥物的給付比較寬鬆,只要主治醫師診斷藥物有助改善症狀即可,但去年(2019)6月後規定變嚴格,許多藥物都需自費。
新聞出處: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0131/H77GUXYL7DVXZGKFF5KFOZ7Y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