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2020.01.21/記者王春怡
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簡稱IPF)是一種罕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會持續氣促咳嗽、肺功能漸漸轉差,併發呼吸衰竭而死,存活期中位數約只有三至四個月,比腎癌、大腸癌等癌症死亡率更高。近年醫學界研發新藥「尼達尼布」能減慢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約五成,急性病發率亦可降低68%。醫生及藥劑師冀更多人認識這種較罕見疾病,令更多患者得到適切治療。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何重文指,特發性肺纖維化成因不明,患者的肺部會不斷結疤及增厚,變成如蜂窩狀,失去彈性,疤痕會影響肺氣泡,限制進入血液的氧氣量,令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該病發病群組主要為60至70歲男性,雖然至今成因不明,但高危因素包括有家族史、吸煙和長期接觸污染物等,估計本港約有350名患者,由於病徵如乾咳、疲勞,與普通感冒或肺結核等頗相似,不少人會延遲求診或被誤診。
延緩肺功能衰退
何指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每年會下跌150至280毫升,對比一般人每年下跌約30至60毫升快五倍,意味病人肺功能急速衰退,患者一旦出現急性病發,存活期中位數約只有三至四個月;一半人會在留院期間離世;五年存活率亦只有兩成多,比腎癌、大腸癌等癌症死亡率更高。現時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方案包括肺移殖、吸氧及運動等,惟只屬紓緩性治療,未能真正改善肺功能惡化情況。
香港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2016年新抗纖維化藥物「尼達尼布」在港正式註冊,去年7月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屬突破性治療方案,該藥能減慢肺部結疤速度,令服藥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減慢約五成,急性發病率亦可減低68%;服藥期間死亡率降低43%,副作用主要為腸胃不適。
惟崔亦坦言,該藥需持續每日服用,每月藥費約兩萬元,該藥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合資格患者可經安全網獲撒瑪利亞基金資助、非安全網患者仍可申請「愛心送暖用藥計劃」,在自費服藥約兩年後獲長期免費藥,直到醫生改變處方。
60歲的吳先生自2017年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坦言以往曾被不同醫生誤診為普通感冒和肺氣腫,其哥哥亦患有相同疾病,需要長期使用氧氣機。他指因經濟上未能負擔,肺功能當時亦未明顯惡化,故一直只利用氣管紓張劑和類固醇紓緩症狀,至去年3月得悉有「愛心送暖用藥計劃」,他開始服用新藥,肺功能至今未有急速惡化,血氧量和咳嗽等病徵都有明顯改善,毋須使用呼吸機。
何重文指,由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為不可逆轉的疾病,醫生可因應患者情況決定何時為最理想服藥時間。
新聞出處: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0121/FM3B27TJSUPWNUONWXEZHNIJ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