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總統科學獎」科學家為台灣社會與人類貢獻的國家級殊榮

天下雜誌/2019.11.07/文總統科學獎 
第十屆「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於10月29日舉辦,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獎給三位得獎科學家:數理科學組李遠鵬院士、生命科學組陳垣崇院士及應用科學組魏福全院士,表揚他們多年來在專業領域上的創新研究,並對台灣社會貢獻卓越。

「總統科學獎」堪稱為國家頒發的最高榮譽科學研究獎項,設立於2001年,目的在於提升台灣國際學術地位,聚焦於數理、生命、社會及應用等科學領域,以國際學術研究創新性,以及對台灣社會有重大貢獻之研究人才為優先獎勵對象。對得獎人而言,不僅證明科學專業上的成就,也代表其貢獻社會的崇高人格。

李遠鵬院士:在台孕育出世界級的自由基光譜技術
1952年出生於新竹的李遠鵬博士,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到美國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化學雷射的發明人George Pimentel教授,奠定他致力於自由基領域的研究生涯。1981年回台任職清大化學系副教授時,未滿30的李遠鵬,在資源不足的狀況下,逐步建立現代化的物理化學課程,指導了許多物理化學家,影響後來產業與學界甚深。任交大理學院院長時,創立「前瞻跨領與基礎科學中心」等組織與流程,提升交大理學院研究能力,並促進國際化交流,提升台灣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國際化。

李遠鵬院士是世上首次以進式傅式轉換紅外吸收光譜儀研究不穩定氣體自由基,並偵測到大氣化學中生命期短的自由基之紅外光譜,論文2013年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後,成為大氣化學重要里程碑。他也透過使用量子固體仲氫(para-hydrogen)做間質隔離,發展質子化及高效率氫化反應新技術以應用於天文化學,成為此領域的領導者,證明台灣有能力達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陳垣崇院士:為罕病患者開發代謝性疾病的療法

陳垣崇院士大學時順從父母就讀醫學院,得到醫師資格後卻出國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遺傳系碩博士,踏入寂寞的研究領域。投入難有資源的罕見疾病領域,陳垣崇開發出兩種嚴重代謝性疾病的療法:玉米澱粉療法,治療「遺傳性肝醣儲積症」所發生的嚴重「低肝醣血症」,以及「酵素置換法」發展新藥「Myozyme」,治療罕見疾病龐貝氏症。目前皆已成為該疾病的標準治療方法,讓罕病家庭重獲新生。

2001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的邀請,陳垣崇返臺任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他將生醫所定位為基因體與轉譯醫學,積極推展國際合作,促成中研院與國際藥廠及美國基因晶片公司建立策略聯盟,進行大型跨國合作計畫。他在台灣建立國際性標竿的罕見疾病研究及病友照護機制,使國際大藥廠爭相到台灣進行罕病新藥的臨床試驗。其研究團隊也找出對多種常用藥物不良反應的易成性基因,更安全有效使用藥物,使臺灣邁入個人化醫療及精準醫療的時代。

魏福全院士:獨創顯微手術為世界豎立外科典範

魏福全院士是名傑出的外科醫生,1979年長庚整形外科主任的羅慧夫醫師,派他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設醫學中心整形外科進修,「學習臺灣沒有的東西,為臺灣帶回新知識和新技術」,他因此帶回顯微外科(microsurgery)的技術,並在成立臺灣第一支常規服務的顯微重建醫療團隊。

當時台灣工安環境不佳,醫療團隊救治過許多工傷病患。後來工安要求提升後,顯微重建手術轉而應用於癌症腫瘤切除後的重建,為了提高術後照護,魏福全在1984年成立顯微重建手術加護病房,嘉惠超過三萬民病患,也藉此從事醫學臨床教育及案例研究,使馬偕顯微重建手術加護病房名揚世界。即使只有學士學位,魏福全院士在自體及異體組織移植(Microsurgical Auto- and Allo- Tissue Transplantation)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改變了當今外傷及癌症外科治療的風貌及成果,並成為世界上重建顯微手術的主流。也因為整形外科的成就,得到美國整形外科學會史上二十名創新發明者、德國選為史上百大手外科學者、世界頭頸腫瘤學會選為推動頭頸癌治療進步的百位推手、美國整形外科學術評議會 (ACAPS)及美國東南區整形外科學會 (SESPRS) 選為當代十位最具影響力的重建外科醫師。

科學研究是一條需要投注熱情、時間與精力的漫漫長路,但未必能有相符的成就與名利回饋,感謝這些奉獻自己才智能力的研究人員,讓台灣與人類社會都能因他們的努力而更幸福。
新聞出處: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