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imes/2019.11.04/記者范仁志
在人類社會所有物品上安裝感測器的技術,物聯網(IoT),在工廠的應用正快速推廣中,於社會的應用則牽涉到人權問題,相對緩慢,但現在物聯網卻出現可能更具人權爭議的用途,裝在人體內,不只是檢測,甚至有代替神經元控制人體肌肉的可能性。
提出微機電(MEMS)感測器植入人體技術概念的廠商,是日本2017年成立的新創企業Jiksak Bioengineering,鎖定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這種疾病是因不明原因造成運動神經元萎縮死亡,當事人會逐漸喪失運動能力,2018年過世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最知名的患者。
漸凍人症目前無藥可治,Jiksak的想法,就是製造人工肌肉與神經,內植晶片,讓藥廠進行測試,減少實驗動物研究的耗時耗資;理論上,這技術也能在人體內植入晶片,進行人體化學物質檢測,甚至如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製造類似生物肢體的分子機器人。
但這只是理論,因為真這樣做牽涉的道德問題太廣泛,而且目前對於漸凍症之類疾病的瞭解仍不足,用在特定病患的身體狀況檢測勉強還可以,比較適合的用途在義肢,如東京大學設立的新創企業BionicM,就是在現有的義足裝上感測器,減低截肢患者最大困擾,上下樓梯時義足突然脫落或沒踏好的問題。
目前透過PC控制機器人的技術,能讓工業機器人做出非常複雜的動作,但人類的神經卻無法同樣控制義肢,問題出在矽晶片與細胞的結合,這是Jiksak的目標;另外,就算用手指操作機器人,缺乏觸覺也會造成控制問題,手術機器人在這方面困擾外科醫生,有些手術因此還不能開放機器人醫療。
東京工業大學成立的另一家新創企業,製造手術機器人的Riverfield,就以氣壓驅動方式提供執刀醫師必要的觸覺回饋機制,原訂作為前列腺癌手術設備,2020年上市,但測試後醫師認為可用在其他手術機器人未涉及的呼吸器相關手術,目前正進行相關驗證,改在2022年上市。
另外,生化研究的進步,可以從尿液與血液中快速檢測,不需耗時培養或進行切片的疾病明顯增加,Icaria以電解技術從尿液中找出2,500種蛋白質99%精確度的比例,也是值得注意的先進感測器與生化技術應用。
新聞出處:https://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70&id=0000571912_5GQLANYK01U8C63CCGSU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