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罕見家園 | 賀卡傳情     English
呂政達/走進兔子洞──我如此閱讀《如果天空知道》

聯合報/2019.08.08/文:呂政達(作家)
記得是幾年前的事了,我應罕見疾病基金會的邀請,為十位罕病老爸撰寫他們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們在照顧孩子的疾病,一路上的辛酸、眼淚和感動。

也記得,每每在訪問時,目睹一個大男人談起孩子的疾病時的悲傷場景,我只得停下書寫的筆,等待這個爸爸停下悲抑。傷感的氣氛是會傳染的,現場罕病基金會的同伴也陪著掉眼淚。我呢,我則在回來後寫下這樣的札記:

「第七天,眾神宣稱可以休息的時候,為什麼還留下了各種名稱的罕見疾病,為什麼還要流下眼淚?」

「在罕爸悉心照料的花園裡,每種疾病,每個長短不一的相處,一種進土壤,就長出了琉璃珠,每朵花,都是眼淚的昇華。」

在現實中,寫下那本書,寫下罕病爸爸的脆弱和堅強,卻不是事件的終曲。過了幾年了,幾位罕病孩子還是熬不過病魔,在孩子走了後,這幾位曾是我筆下的罕病家庭,各自度過他們的思念和調適期,雖然我沒有再繼續書寫,但讀到路克‧艾諾特依照自身生病經驗而寫的小說《如果天空知道》,關於書中主人翁羅伯・寇茨和妻子安娜,以及兒子傑克的罕見癌症,我放下書本,掩面沉思,天底下就是有這麼多的疾病和陪伴的過程,有著其中如出一轍的希望和難掩的絕望,當最愛的人離開了以後,招招手,活下的人仍舊能夠找到救贖。我想起自己寫過的札記,《如果天空知道》,其實就是作者為疾病所開設的花園。

在我書寫的台灣罕病家庭及尋求醫療的歷程間,醫療體系的誤診和漠視,夫妻間的意見相左,屢見不鮮的一再上演著,現實中,還有媽媽無法忍受兒子的疾病,也承受不住親友對她為什麼生下罕病兒的責怪眼光,最後選擇離開。在《如果天空知道》這本小說中,重點來到失去孩子後,夫妻間的療傷和重新修補關係,他們又重新回到當初深愛彼此而結婚的起點,只要活著,一切都不會太遲,畢竟,「我們擁有天空」。

所以在這本書的介紹中寫了這麼一句簡單的話:「曾經深深愛過,或曾失去至愛的人,都會對《如果天空知道》深感共鳴。」讀來多麼簡單,但是,你真的曾經深深愛過一個人,甚至為了對方拋盡一切,加上自家的性命也不足惜嗎?即使是徹底破碎的心,也能夠學會再次跳動?

深愛究竟是什麼滋味呢?是《如果天空知道》裡美麗而饒富詩意的餘韻:俯望著伸展進海的峽灣,小孩坐在橡皮船上經過岩石的拱門,你開始又跑又跳穿越草地,躲開兔子洞,用盡力氣呼喊, 所愛的人追著你,開懷大笑,你們跑著跑著,踢起樹葉上如彩虹般的水珠。

兒子的疾病改變了這幅美麗的景象,曾經深愛過的,要盡一切去追求的,卻再也不那麼重要了,當兒子去世後,爸爸翻翻曾和兒子去造訪過的摩天樓照片,還有海邊的歡樂日子,這正是爸爸重新復原的旅程,旅程的終點有著原諒和寬恕。

我們必然都曾經失去,看著親人在我們眼前一點一滴的消逝,就連我們自己,也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如果天空知道》的作者路克,讓讀者見證到真愛的永恆力量, 透過這個爸爸的觀點,或許我們可以體會到,就算傷心、想要一個人獨處,悲傷喝著悶酒,都是沒有關係的,讀者也知道,親人生了重病,其他家人的關係都會遭逢變化,但最後,他們要一起做下決策,共同承擔責任,讓改變變為可能。這個故事多麼的簡單,就是一個男人和他的小孩,但也因為簡單,這麼的貼近我們所知道的現實,所以更加的觸動人心。 最動人的卻是原作者路克在最前面提到的動機:「我寫下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我快死了。」 這本書回映的治療和康復的過程,也就是作者自身的治療和康復。

其實,我相信這類小說的書寫方式,更能讓書中角色回歸到最原本的情感,角色的缺點被放大了,卻也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在小說中出現的「兔子洞」,讓我聯想起妮可基嫚演過的一部同名電影,同樣也是講失去兒子的悲傷。當失去發生後,傷痛佔領了房子的所有回憶的角落,也跟《如果天空知道》的小說情節若合符節。電影中,四歲的小兒子遭遇車禍而喪命,媽媽妮可基嫚跟蹤開車的青少年,少年告訴這個傷心的媽媽,自己在畫一本漫畫,書名「兔子洞」,因為從兔子洞走進去,就走進了另一世界;而另一個世界中可能也有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讀者應該可以看出來,這個「兔子洞」的概念借自於著名的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走進了兔子洞,我們便可開始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悲傷可以終結,愛永遠瀰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失去,也將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得到彌補。

其實,當我們隨著爸爸的心情來到故事的中的終點,《如果天空知道》的角色也像走進了兔子洞,我們終究還是要再來過一遍。

最後,請容我用一則佛經故事做為本文的結束,在釋迦牟尼佛還在世的時候,他的本家有位婦人喬達摩的獨生兒子死了,她當然哀痛,忿忿不平,為什麼死神要奪去她愛子的生命?她來到佛陀面前,希望佛陀能讓兒子復活。

佛陀了然生死因果,但為了度化喬達摩,也不說破,對這位婦人說:「救活你的兒子,有一個辦法,如果能有吉祥草,給他服用,就能復活。」

喬達摩深信不疑,趕快問佛陀:「吉祥草在哪裡?」

佛陀說:「這需要到人家花園裡去尋找,而這戶人家必須在百年之內,都沒有死過人,這樣吉祥草才有用。」

喬達摩抱著這麼一線希望,到處去尋找吉祥草。她挨家挨戶的詢問:「你們家裡百年之內,有死過人嗎?」這樣問了幾百戶人家,卻沒有一戶人家在百年內不曾失去過親人的。

終於,喬達摩悟道了,生生死死,有生就會有死,死了還會再生,生與死如此循環,她當下也就是釋懷了。

從路克寫下他生平第一本小說《如果天空知道》到小說裡的爸爸羅伯,從我寫的罕病家庭的故事到現實中所有曾經與疾病奮鬥過、悲傷過的爸爸媽媽,閱讀這樣的小說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我們都能走進兔子洞,讓時間像魔法一樣,讓失落的得到安慰,讓悲傷的淡化為生命的必然。

縱然天空灰黯,我們也擁有天空。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12674/397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