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19.06.09/記者劉嘉韻
癌症免疫療法今年4月1日起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預計給800個名額。根據最新統計,至六月上旬為止,已用掉約65%、500多名額,估計所有名額最快於八月用罄,一旦給付額滿,除非有患者退出給付,才會有名額釋出,讓後續患者申請。
免疫療法藥物共給付8種癌別、11種適應症,自四月開放以來至六月初為止,二個月已核准同意517名患者使用給付,其中肺癌146人、肝癌138人、胃癌63人、黑色素瘤53人、腎癌50人、泌尿道上皮癌44人、頭頸癌18人、淋巴瘤5人。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指出,依照健保給付規定,用藥後每三個月要由專家會議評估療效,若患者病況未改善或甚至惡化,將停止給付,患者狀況穩定才會繼續給付,預計第一波評估將於六月底實施。
明年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預算仍為八億元,估給付名額也與今年相去不遠。由於免疫療法給付算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方式,也就是說,若名額一經申請核准後並額滿後,除非有患者死亡或治療無效等因素被排除給付,才會有名額釋出,後續才能讓患者申請。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無奈表示,因預算有限,要照顧的患者卻很多,健保署會盡量跟藥廠協商,若免疫療法藥物可以降低,就有希望擴大給付名額。
「雖期待有更多名額,但健保經費有限,是大家面臨的共同困境。」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指出,新藥價格所費不貲,在預算有限情況下,確實讓給付名額受限,目前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也相信健保署會努力爭取藥價調降,才能納入更多病患。
此外,雖免疫療法被許多癌症患者是為最後一線希望,但王正旭說,確實有些病人在使用免疫療法之後,癌症引發的不舒服症狀有大幅改善,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用免疫療法,曾看過患者用藥的前三個月狀況還算穩定,但三個月後卻因為免疫系統失控,癌症突然惡化;如果癌症患者不適用免疫療法藥物,仍有二線癌症藥物可用來治療。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6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