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2019.06.03/記者陳姵穎
轉入幽靜的小巷,無須比對門牌號碼,飄著植物精油與皂香的台式老屋,就是姚以清的工作室兼住家。親切招呼訪客進門,下一刻她又探出身子,從門前的盆栽摘下雪白的茉莉,快步踏進廚房拿出已裝著切塊水果的氣泡玻璃水瓶,丟入花朵晃了晃,笑瞇瞇地取來杯子,說:「這樣就有茉莉香了。」
手工製皂 為母子三人撐起一個家
姚以清是那種能將尋常日子過得漂亮的人。於是不管是擁有一個特殊的孩子、婚姻走到瓶頸,或經歷創業初始的崎嶇,她不去想得太多,只認認真真踏穩前行的每個腳步。
自小看著感情甚篤的父母,男主外女主內,姚以清認定這就是「家」最幸福的模樣;想讓孩子與她的成長過程一樣,下了學就有媽媽陪在身畔,婚後她理所當然地成為家庭主婦。當第一個孩子誕生,姚以清罹患嚴重的富貴手,她關心起日常使用的清潔物品,讀了戴德女士(Debra Lynn Dadd)的《無毒的家》,恰逢主婦聯盟也在推廣以回收油做家事皂,了解了製造方式和原理,姚以清開始動手實驗,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那時候,她沒想過有天會以手工皂為自己和孩子撐出一方天地。
把生命給的檸檬 榨成美味的果汁
姚以清曾以為會平淡而幸福地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身分到老,無可預知的考驗卻突如其來;當第二個女兒誕生,發展遲緩,醫生判定是屬罕病的粒線體缺陷。彼時姚以清常在夜裡落淚,不擅言詞的丈夫或許也不知該如何安慰,不明白妻子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總是生硬地催促她趕緊入睡。照護衍生而來的各種內外壓力,一點一滴蝕出夫妻心靈上的鴻溝。
當扛著經濟重擔的丈夫有天表明「覺得自己像賺錢機器」、「不知道未來該往哪走」,姚以清心底響起警鐘,她勸說丈夫舉家遷往花蓮,至少能讓三個孩子在步調悠緩的環境中成長。事後回想,姚以清也清楚「遷居花蓮是我的夢,不是他的。」夫妻倆想過經營民宿,卻對要靠山還是靠海意見分歧,不了了之;後來先生遇上工安意外重度昏迷,往返醫院的日子裡,她翻開手邊的書,跳出一個句子:「如果生命給你一顆檸檬,你就把它拿來做成一杯檸檬汁吧!」苦澀的咖啡豆也能變成香醇的咖啡,姚以清告訴自己「我不能倒」,幸運的是先生最終順利康復,只是本就失去方向的他,陷入更深的迷茫。
「我先生停住了,可是生活仍要繼續,我無法再等他了。」離婚二字是姚以清提的,考量到先生老家有更適合老二的照護機構,再不捨也只能先選擇分離,「我的前夫是個很善良的人,尤其疼愛老二,所以我比較能放心。」談起往事,姚以清忍不住紅了眼眶,可身後還有兩個孩子,「我得先自立,才能照顧家人。」
蔬果入皂 取之自然也還之自然
朋友轉發的阿原肥皂報導成了契機,姚以清重新翻開年輕時因喜愛植物訂閱的《綠園藝生活雜誌》中介紹的植物美容古方,買來《本草綱目》研讀,以在地、當季的蔬果打成汁入皂。有時比例抓得不準,皂癱軟不成形或過硬,沮喪過後她便細細寫下筆記,調整後重新再來;不懂如何調配精油,便到處翻書慢慢嘗試;一介家庭主婦生活圈小沒關係,她去上電腦課學上網,慢慢為品牌開拓更多可能。
姚以清說,一路走來遇到許多貴人,電腦班的學妹引介她一起到國際石雕藝術季擺攤,讓她漸漸從市集站穩腳步;跑著各地的市集,總有喜歡她產品的客人為她打氣;去年二月的花蓮大地震,熟成中的皂全被震落一地不成樣,熟客得知了立刻告訴她:「這些皂沒壞,原價賣我吧!」
生活漸漸穩定下來,姚以清也愈來愈明白,自己不只是想賣手工皂,還想推廣友善環境的態度。她不用棕櫚油製皂,不願紅毛猩猩因此沒了棲地。那年得知陳屍八掌溪的抹香鯨胃部塞滿塑膠,姚以清開始盡可能地賣裸皂,頂多用烘培紙包裹讓市集的客人方便帶走;有回烘培紙用完了,她瞧見路邊的血桐葉,靈光一閃以之包裹,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還之自然,也成了初次購買的客人最愛的驚喜。
問她怎麼看待旁人看來或許屬於坎坷的過往,她笑言就是一種人生經歷,而這些經歷讓她知道「我能」,也最終走出自己喜愛的狀態,一如她為自己的皂取的美麗名字──「花時間」,意指在花蓮的時間,也因為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醞釀。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72/3843119 |